科普时报记者 季春红
“妈妈,我听不见了!从验配调机到听力急剧下降,不到半天时间,孩子的听力不但没有得到辅助和好转,原有的40%残余听力也没有了……”近日,一位听损儿童家长在接受科普时报记者采访时,讲述了助听器验配调机时遇到的困惑。
助听器是听障者最主要的干预手段之一,依托系统性、专业化的验配服务,大多数使用者有望获得不错的效果。然而,由于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助听器验配行业缺乏权威的标准,使得行业的技能培训鱼龙混杂、资格准入缺乏监管、验配水平参差不齐,甚至帮了助听器佩戴者的倒忙。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耳朵和听力保健逐渐成为事关社会福祉的热点话题,行业良性规范发展刻不容缓。
4月1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等单位共同编制——国家标准GB/T 44994-2024《声学 助听器验配管理》正式实施。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理事、中国聋人协会原主席杨洋表示,该标准直面行业痛点,从精准适配到追访服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康复服务理念,将引导我国听力健康服务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龚树生表示,今年3月初刚刚实施的人工耳蜗集采和医保政策,让众多重度-极重度听障患者受益。《声学 助听器验配管理》国家标准的出台,将进一步提升助听器验配水平,让其在轻度、中度、中重度听损人群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改善他们的言语交流和社会参与度,推动健康中国建设。
“助听器验配水准的高下,影响着听障人群的康复成效。该标准的发布与实施,对于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高质量服务、提升从业者技能培训、完善听力学科教育体系、促进行业全链条的规范发展都至关重要。”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技术管理司信息技术与自动化标准处处长孙晓辉强调,市场监管总局将通过宣贯培训、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和营造良好消费舆论环境等措施,为我国助听行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出“标准”力量。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原主任龙墨基于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2014年在吉林、广东、陕西、甘肃四省听力损失流调数据的分析,指出四省听力损失的现患率为15.84%,现残率5.17%,60岁以上现残率超过20%,但大多数民众对于听力损失危害的知晓率低,应该佩戴并最终从中获益的人口比例仅为7%。她认为,对于全国听力障碍人群的统计,虽单纯以老年人口数量乘以四省现残率来估算不够精准,但可从中看到发病趋势,可帮助分析助听器市场规模。
助听器的验配管理事关听障者的健康权益,也事关行业生态的重塑,对于助听器制造商、经销商、助听器验配师,特别是使用者而言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据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第六届专家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国家耳鼻咽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郗昕介绍,《声学 助听器验配管理》从国家层面,首次对助听器验配的服务前提、验配流程、质量管理等内容系统性、全链条地做出规范。他表示,标准的实施将改变当前验配服务良莠不齐的现状,让更多听障者通过规范化服务获得满意的听觉康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