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天青色,照样惊艳千年

——令“五大名窑”刮目的磁州窑陶瓷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杨兴化
  • 2025-04-17 10:03

瓷承华夏

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中,宋代青瓷无疑是又一个巅峰期,“五大名瓷”掀起的“青”色艺术、复古造型和淡雅风格备受推崇。然而,一个著名民窑——磁州窑陶瓷却独领风骚,其独特的造型和装饰风格,似有与“五大名窑”争奇斗艳之势,并深深地影响宋代及后世人们对瓷器的审美观念。

磁州窑陶瓷史

磁州窑发源于北朝至隋代时期,也正是我国陶瓷“南青北白”分立的萌芽时期。当时北方也有青瓷,磁州窑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最早的磁州窑窑址集中在今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磁州窑陶瓷有粗精之分,精细者胎质细腻,但釉层较薄,而粗糙者胎体杂质较多,流釉现象明显。磁州窑陶瓷胎体较为厚重,烧成后通常不变形,由于原材料和工艺技术的原因,磁州窑陶瓷品质虽无法与南方著名青瓷窑口相提并论,但却开创了“粗胎细作”的民窑特色,为后世独特的装饰技法奠定了基础。

两宋是磁州窑个性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开创了磁州窑的黄金时代,产生了诸如铁锈花、白地黑花等著名陶瓷品种。

宋代磁州窑窑址主要在邯郸市观台、彭城、临水一带,游离于官窑之外,以自然风光、日常生活、市井文化为基础,形成了广受人们喜爱的独特风格。元代又迎来发展高峰,磁州窑陶瓷虽无法成为皇家御瓷,但却凭借丝绸之路成为外销主力。磁州窑努力将自身文化创意与西亚的波斯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等外来文化融合,进行大胆的装饰创新。其影响广泛辐射至河南、山东、山西等地,效仿者甚众。

可是,因明清时期景德镇陶瓷的崛起,垄断了国内外市场,打破了官窑与民窑界限,磁州窑由此衰退。

别具一格的技艺

磁州窑陶瓷能在宋代大放异彩,得益于其独特的工艺技术和装饰技法,并由此独辟出一条区别于“五大名窑”的创新发展蹊径。

宋代,包括“五大名窑”在内的瓷器几乎均以青瓷为尊,尤其是御瓷,讲究清新淡雅,造型古拙。而磁州窑匠人却拒绝一味地仿古和雅致,运用化妆土装饰技术、刻画工艺,以及绘画工艺,充分展示个性化技艺。

随着北方定窑白瓷的盛行,磁州窑匠人创新性地采用化妆土工艺,在灰褐色胎体上覆盖白色陶衣,再以铁氧化物绘制纹饰,罩透明釉高温烧成,形成标志性的“白地黑花”作品,亦称之为铁锈花。此外,工匠创新性地采用黑白化妆土相间敷设的方法,运用剔花、刻花、划花等技法,或在白色表层剔除化妆土,露出黑地,或在黑色表层剔花,露出白地,然后罩高温透明釉烧成,形成独特的“白地剔划黑花”或“黑地剔划白花”。

磁州窑流畅而洗练的剔花、刻花等技法,不仅打造出陶瓷的独特品质,其技法也被越南、泰国、朝鲜、日本等多国学习借鉴,为世界陶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传承清新的美学思想

善用装饰和美术,成就了磁州窑陶瓷的精美绝伦。如河南博物院藏的磁州窑白釉黑花梅瓶、故宫博物院藏的磁州窑系扒村窑白地黑花折沿盘等,装饰风格明显受到宋代文人书画技法的影响,以洗练洒脱的风格著称,因整体呈现黑白对比强烈的风格,故又被称为“瓷上水墨”。

磁州窑陶瓷不但在装饰上创新,造型设计更是打破了官窑瓷器“重器轻用”的属性,强调工艺美术作品应关注人生,以实用为目的,生产出诸如枕、梅瓶、玉壶春瓶、四系罐等兼具实用和美观的陶瓷作品,其中枕的数量非常多,如磁州窑白地绘划黑花熊戏纹如意形枕,造型优雅独特,结合瓷上绘饰的文字图案,兼具实用与教化功能。

整体以黑白两色进行装饰的特征,也体现出磁州窑瓷器承载的道家思想和自然哲学。磁州窑正是因为秉承着继承和创新的思想,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传统青瓷的路,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绽放出美丽的华光。

(作者系河南省中原古陶瓷研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编辑:吴桐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