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鸢”飞天 线牵九州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季春红
  • 2025-04-18 10:40

从“中国脸谱”到百米“巨龙”,从“神舟飞船”到“动力火车”……每年4月左右,全国多地都会竞相举办风筝节(会)。这些融合现代科技元素的传统风筝制作工艺,在时代浪潮中焕发新生,续写着中华民族千年不辍的飞天梦想。

风筝作为中国古老的发明,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文献记载,春秋末期,墨子历时三年研制出了可以飞天的“木鸢”,由于制作原料的木片比较笨重,“木鸢”只飞了一天就坏了。这是古人最早运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也是风筝最早的雏形。与墨子同时代的鲁班进一步改良,以竹子替代木片,整体降低了“木鸢”的重量,使其能在空中长时间飞行。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开始用轻便的纸张做风筝,使得“纸鸢”终成主流。

早期的风筝主要用于军事。相传,西汉时期的韩信曾利用风筝引线的长度测量攻打目标的距离;南朝时,有人用它传递信息,当附带传单的风筝飘到需要投放的地域上空时,切断引线,将传单散播出去。古人在渔猎、制盐等生产生活中,还用风筝探测天气。

传统的风筝制作讲究“扎、糊、绘、放”四大技艺,需经过30多道复杂工序。竹材骨架,经处理后弯折成型,对称牢固;糊面则用绵纸、绢或尼龙布等平整粘贴于骨架,确保自然随形;绘图需设计吉祥图案,用毛笔勾线上色;放飞时,需要调整提线位置和角度,确保风筝稳定飞行。

2006年,风筝制作工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传统工艺体系延续千年后,正与现代科技碰撞出新的火花。3D打印、数字印刷技术的发展,以及骨架轻量化和蒙面材料的性能突破,为风筝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编辑:吴桐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