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豹回家!这项行动在京启动
  • 来源:中国科普网
  • 作者:胡利娟
  • 2025-04-22 11:07

科普时报记者胡利娟

4月19日,记者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获悉,“ 共橡自然 迎豹回家”共同行动在京拉开帷幕。当天,活动现场一片繁忙景象,铲土造坑、培土围堰、提水浇灌,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辛勤劳动,共补植栎树1500株。

1000万株栎类树种扮靓华北豹“进京路”

华北豹是世界珍稀濒危物种、我国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更是中国特有的豹亚种,曾广泛分布于华北地区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由于人类活动致使其栖息地丧失,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现存个体仅零散分布于河北蔚县、山西和顺等地,北京已多年未见确凿记录。作为华北森林生态系统的顶级捕食者,华北豹不但在维持生态平衡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其种群动态也直接反映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指示物种。近年来,随着北京门头沟、房山等地的生态修复工程推进,森林覆盖率和有蹄类动物数量逐步回升,为打通华北豹的“进京路”创造了适宜的生境条件。

据介绍,共同行动将打出“组合拳”,推动华北豹种群及其生态系统的整体恢复。在栖息地改造方面,将在京冀晋“三地”交界的华北豹生境廊道和栖息地区域,补植栎类等乡土阔叶乔木树种共计1000万株,构建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优化现有林地的林分结构和林下植被。栎类的橡子可以为狍子、野猪等华北豹的主要猎物提供重要的食物来源。栎类森林的结构复杂性和稳定性也有助于生境廊道的修复,为华北豹及其他野生动物提供更适宜的栖息环境。

此外,“三地”还将对华北豹的4条生境廊道和5个栖息区域进行联通和修复,减少人为干扰,促进种群交流。在猎物种群管理方面,系统监测狍子、野猪等种群动态,采取针对性措施保障食物资源稳定。针对华北豹保护,“三地”还将共同加强野外巡护和执法,运用卫星追踪和红外相机等技术实施个体监测。共同行动还注重社区共管,引导当地居民参与保护工作并发展生态产业,同时开展自然教育活动提升公众保护意识,最终实现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协调统一。

“政企民团”四方联动资源共享

京冀晋“三地”林海相连、草木相依,华北豹作为旗舰物种,其生存和繁衍依赖于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充足的猎物资源、适宜的栖息环境等。“三地”在华北豹保护方面各有优势和特点,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北京依靠科研力量提供技术支持和政策指导。河北在栖息地保护和监测方面有着扎实的基础。山西作为华北豹的重要分布区,在种群调查和保护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三地”联动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成效。

此次共同行动,除了“三地”政府部门主导外,还创新吸引公众参与,构建了“政府主导、企业支持、民间团体组织推动、公众参与”的四方联动机制。在政府层面,“三地”政府部门将负责政策协调与资源整合;企业方面将发挥资金和技术优势推动具体措施落地;民间环保组织将承担桥梁纽带作用,组织行业专家和志愿者开展野外监测,进行应用研究和保护知识培训;“三地”公众可以参与补植栎树、巡护管理以及自然教育等工作。这种多方协作的模式既能确保保护措施的科学性,又能增强社会各界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为华北豹保护提供了可持续的社会支持体系。

据了解,共同行动的具体实施过程将分为三个阶段:短期(2025-2030年)重点构建四方合作机制,完成橡栎林种植和栖息地改造,建立野外监测体系,启动社区参与和自然教育;中期(2030-2033年)着力扩大适宜生境面积,促进华北豹种群增长,深化生态产业发展;长期(2033-2035年)全面恢复森林生态系统,实现华北豹生境廊道和适宜栖息地的全面恢复,构建“保护-发展”良性循环模式,打造国际生态保护典范。通过“三地”协同、多方参与,最终实现华北豹种群稳定繁衍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

延伸阅读

华北豹生存版图

山西境内分布有两个规模比较大的华北豹核心源种群,是华北豹种群交流和扩散的重要源地。河北则通过保定阜平、石家庄平山等地的监测发现豹活动痕迹,有可供扩散个体短期停留、栖息的踏脚石栖息地,为华北豹向北京方向扩散提供了中间过渡。小五台山保护区距离北京仅20公里,成为豹群扩散的“最后一站”。北京和河北交界处则有两片潜在栖息地修复区域,是华北豹回归的重要目标区域。通过“三地”联动,可以整合资源,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全面的保护和恢复策略,从华北豹核心源种群保护、扩散通道维护到目标栖息地修复,形成一个系统的保护体系。

编辑:吴桐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