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会改变什么?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尹传红
  • 2025-04-23 08:08

编者按 4月23日,我们将迎来第30个世界读书日。读书是生命的源泉、是思想的启蒙。本报特分享两位读书人的读书体会文章,让我们从作者平实的叙述中,感受阅读的意义。

==============================

平常跟朋友们聊及读书,脑海里总会有个画面浮现。那是一幅世界名画、美国华盛顿国立美术馆的镇馆之宝——《读书的少女》。画的作者是18世纪的法国画家弗拉戈纳尔,传闻画中人系其妻子的妹妹。画中少女在读小说。她沉稳而安娴,紧闭的嘴唇,专注的眼神,展现了端庄的气质美与恬静的知性美。

那个时代,即便是在国际大都市巴黎,能读书的人都不算多,小说这种新的流行读物也刚出现不久。在此之前,人们读的通常是圣经。据说,当年很多人都以拿着书本走路,或者坐在某处专心读书等方式“炫耀”自己的知识水准,一时竟成为一种风潮。

当然,就我现在来看,读书哪怕就算是一种“装”,也不失其“雅”。毕竟,一个人读不读书,读过多少书,往往是可以从他的言谈举止乃至神态气质中表现出来的,正可谓“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想起了多年前的一个世界读书日。那天,我受邀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客串主持一个主题为“著名学者与青少年朋友谈读书”的活动。在开场热身与主讲嘉宾对话时,我抛出了一个问题:在今天这个传播媒介大显神通、求知途径多种多样的时代,为什么还要强调读书?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态去读书?

三位学者的回答各具特色,但都贯穿着这样一层意思:读书既是一种优雅的、解放心灵的人生姿态,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应该把读书当作一件自由、快乐的事情,按照自己的兴趣,主动、积极地去读书。然而,大家又都感受到,抱着功利与实用目的去读书——学生为通过考试而读书,成人为应付工作而读书,已经使读书的愉悦感大打折扣。

我提到了活动开始前无意中瞥见的一位听众留言:“读书是一件大事,可以让我们怀有的梦想得以实现,可以提高我们的语文成绩”,大家都乐了。在随后进行的现场互动环节,第一个站起来提问的中学生大声说道:“我对读书就是提不起什么兴趣,请问应该怎么办?”会场上又爆发出一阵阵笑声。

忘了当初我们是怎样回应那个中学生的。后来我想过,或许,那孩子尚未有缘读到特别触动他心灵的好书吧。真是遗憾。

因由与好书邂逅而改变人生的事例,其实比比皆是。

中国作家协会原主席、著名作家铁凝回忆,自己年轻时曾为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下的两句话所撼动,忽然有了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那两句话印在世界文学名著《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扉页上:“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不妨也说说个人亲历的一桩读书往事。刚上大学时的一个假期里,我遇到了一件不开心的事。茫然沮丧中去逛书店,看到了一本书——《人人都能成功》。书的开篇讲了个小故事:一个父亲想考考三个孩子谁最机灵,就拿了三张撕碎了的世界地图让他们各自去拼。有个孩子很快就拼好了,父亲问他有何诀窍,孩子说:“我看地图背面是一个人的头像,就想,这个人的脑袋是什么样的,那它背后的世界就是什么样的。拼脑袋要比拼地图简单多了。”

这个故事及其寓意深深触动了我,让我学会了换位思考,开启了正向思维。在往后的日子里,乃至到了今天,每每遇到不开心的事,我都会想起这个小故事,然后静下心来反思,很快就能释怀。不久,我从一本书上看到一幅画,蓦然又回想起拼图故事。那幅画描绘的是一个人站在阳光下,身后延伸出长长的影子,画面里印有这样一行字:人们生活中的阴翳,多半是由自身造成的。

确实,通过阅读思考,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心态和思维方式的。

书,是思想文化的载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我们时代生活的写照。好书便是好伴侣,好书回味更悠长。多少年后再回首,或许,它曾拓展了你的视野,启迪了你的思维,让你顿生豁然开朗之感;或许,它在你忧伤的时候给你安慰,在你欢乐的时候使你的生活充满光辉;甚或,照亮你的前程,成为你人生的坐标、精神的向导。

读书,对于人生实在是太重要了,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编辑:吴桐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