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时报讯(记者吴琼)4月24日,搭载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来自北京丰台教委创新人才发展中心选派的百余名师生现场观礼,在现场通过专家课堂将丰台区航天领域创新人才培养课程模式又进行了一次迭代升级。
孩子们在近距离感受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的同时,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贡献的心愿像一颗颗小小种子般埋进了孩子们的心底。本次活动由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航空航天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专业支持。
火箭轰鸣中树立科学理想 发射场里传承航天精神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现场,亲身体验到科技与梦想碰撞的震撼力量。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副总工程师、航空航天与科学教育专委会专家王家伍老师为同学们讲解了从总装车间到发射架再到发射成功的一个个细节;从燃料加注、逃逸塔分离到轨道调整的每一个环节中的自主创新,同学们聆听了火箭系统的优化改进等知识,还通过自己的所看所听所想,认真记录着发射实况的每一项变化。终于,发射倒计时开启,随着一阵巨大的轰鸣声和火箭尾部火焰在导流槽内激起两团巨大白色水雾,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冲破云霄,尾焰划破了湛蓝的天空。同学们欢呼雀跃,心中的爱国热情也被瞬间点燃,同学们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火箭划破长空,震撼人心的画面让同学们不禁感叹:“现场观看比任何VR体验都震撼十倍”。
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回顾了从《东方红》乐曲响彻寰宇到“神舟”往返、“天宫”建成、“嫦娥”探月、“天问”探火……在建设航天强国的征程中,55岁的东方红一号卫星永恒璀璨,指引着一代代航天人向宇宙更深处进发。
当晚,就着发射中心上空满天繁星,一场“神箭探苍穹,千机绘星河”的航天科学夜话课程将同学们的热情再一次推向了高潮。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刘勇等专家和孩子们席地而坐,用一场星空夜话把自己参加发射任务、“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的亲身经历点燃了孩子们太空探索的热情,刘勇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带领孩子们畅想着自己如果未来能成为航天员,将在空间站开展哪些有趣的实验,又或者踏上月球基地把眼光投向更遥远的太空。现场互动环节,各校同学们踊跃提问,与专家们展开了充分的交流。在繁星的见证下,这场知识的碰撞与思想的交锋,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航天知识的理解,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探索宇宙奥秘的种子。
科学课程延伸天地之间 实践应用创新培养范式
丰台教委创新人才发展中心在研究实施全区各学段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统筹区域内外资源,在“三级三层”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生态体系下构建和逐步贯通四大领域“兴趣启蒙-潜力挖掘-贯通培养”的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在航空航天领域更是依托国家战略与丰台区航空航天特色,通过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航空航天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北航航空学院、航天一院、航天三院的专业支持,通过特色课程为丰台的中小学构建了航空航天领域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的专属路径。对于学生群体:系列航空航天课程实现了贯通培养;对于教师群体:适配不同水平教师的课程培训资源库提供支撑;对于学校群体:面向丰台区所有学校,通过“关键课程多校协同,不断延伸贯通体系”构建区域创新人才贯通培养新范式。
作为创新人才发展中心区域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实践案例,此次酒泉航天研学课程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深度融合航天科技与航天精神,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空航天专委会专家资源、高校院所专业支撑和学生的学习结合,用天地之间的广阔课堂探索了一条丰台科学教育的创新路径。这种将科学教育与重大科学事件现场深度参与相结合的模式,正是丰台区“全域协同、贯通培养”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彰显了“重实践、强应用”的育人特色。
随着丰台区在科学教育新领域新方法的一次次成功探索,航空航天创新人才培养贯通课程在全区各中小学的进一步推进,丰台区创新人才发展中心正在通过“资源池建设、路径创新、机制突破”的青少年创新人才多元培养模式为北京建设国际航天创新发展新高地培养更多具有全球视野的未来科学家,也为中小学贯通培养青少年创新人才提供了很好的区域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