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有中国海盐文化“活化石”之称的天津长芦汉沽盐场,拉开了庆祝置场1100周年系列活动序幕。在此,作为中国食文化研究会参会代表,笔者切身感受到了“芦花飘香千年盐韵,汉盐传承百味匠心”,从“煮海为盐”到“盐不仅咸”的研究,有了新的深度和广度。
煮海为盐已然1100年。公元925年,盐业先民在渤海边开辟滩场,涌入储水池的海水,经风吹日晒,成为浓度不断攀升的卤水,结晶成盐。中国食文化研究会参会代表戴上盐场安全帽,目睹春季大规模扒盐作业的情景,盐工们在纵横交错的盐池里驾驶扒盐机穿梭,再通过运输车辆、皮带机等工具将新盐运至坨地,形成一座座高耸的盐山。这恰似《天工开物》中“扫盐似雪”的画卷再现。
经过现代工业化精制处理的盐,结束了盐中含有杂质且口感粗糙的“食粗盐如吞沙”的苦涩岁月。如今长芦汉沽盐场生产的“芦花牌”海盐,正是现代科技对古法“留其魂而去其滓”的结晶。咸鲜交融的海盐要历经纳潮、制卤、结晶、过滤等多个环节,才能下厨房上餐桌。在苦、辣、酸、甜、咸五味中,盐一直备受推崇:“五味调和盐当先”“食盐为百味之王”“盐者,百肴之将”。盐不仅是菜肴调味的核心,还能平衡其他味道:苦味加入适量盐而不木;辣味加入适量盐而不辛辣;酸味加入适量盐而不“咧烈”;甜味加入适量盐,应验了俗语“若想甜,加点盐”。置身盐场,笔者听到了相关热议:盐是维持人体正常发育的物质、盐是饮食中不可或缺的咸味调味品、盐是一味重要中药……
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录“大青盐”并记载其功效:清热、凉血、明目,可用于吐血、尿血、牙龈肿痛出血,目赤肿痛、风眼乱弦等病症。在中医经典著作中也多见“以盐为药”的记载。比如,《神农本草经》将盐列为“中品”,认为其性味咸、寒,入胃、肾、大小肠经,具有涌吐、清火凉血、解毒之功,还有补肾、润燥祛风、清热渗湿之效。《本草拾遗》记载:盐能除风邪、杀虫、明目、调和腑脏,令人壮健。
简单的盐水,就是身边的健康卫士。用盐水漱口治牙痛:治疗齿龈宣露时可“每日噙盐、热水含百遍,五日后龄即牢”;盐水洗鼻防过敏:使用冲鼻器和生理盐水冲洗局部鼻腔,可将鼻部黏膜上附着的过敏原排出,从而缓解过敏性症状;盐水泡脚防感冒:热水泡脚时,适当加入盐,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补肾、安眠。
盐在生活中的妙用更是不胜枚举:牛奶保鲜、防醋变质,采取在牛奶、醋中放入食盐的办法,很有效。把蔬菜瓜果放到盐水中浸泡,能去除残存的农药、寄生虫卵,杀死病菌。夏天喝适当浓度的盐水,可预防中暑。用盐水煮茄子根的水洗脚,对脚气病有疗效。夏日出汗多,擦汗的毛巾发黏、有刺鼻的异味,用盐水搓洗清水漂净后,整洁如新。
一粒粒盐的化学蜕变,以其无声伟力证明,盐是“化学工业之母”。民用玻璃、手机电池、军工产业……很多领域的化工产品,都离不开盐的副产品。
(作者系中国餐饮文化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