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红打卡点到生态课堂

蓝眼泪变身海洋教育“活教材”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施璐璐
  • 2025-04-30 10:05

七彩地理

近期,我国沿海多地陆续出现“蓝眼泪”。每年4-6月常见的蓝眼泪奇观,实则是无数直径不足2毫米的“荧光小精灵”——夜光藻在集体“跳舞”。这一现象吸引了众多游客,为当地的旅游经济注入了新活力。其实,这份“浪漫”的背后,藏着大海欲说还休的生态密码。

荧光背后的科学密码

深圳附近海域出现的蓝眼泪主要是由一些夜光藻造成的,尽管它们身体微小,但是当密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呈现出迷人的浅蓝色荧光。夜光藻的每个细胞都藏着发光魔法球(拟脂蛋白),当游船划破水面或浪花拍打海岸时,这些魔法球受到挤压就会释放出冷蓝光。原理类似于捏碎荧光棒的瞬间,它就会发光。

在厦门等海域,还有直径仅3毫米的海萤也加入了这场光影派对,它们在受到刺激时,会在水中同时排出荧光素、荧光酶,以及相关的粘液,在海水中混合后成为转瞬即逝的蓝色“烟火”。

美丽背后的生态博弈

当每毫升海水有超过200个夜光藻聚集时,这场视觉盛宴就变成了一种警报。其实,蓝眼泪的本质是一种赤潮现象,它的发生过程较为复杂,受到多种海洋环境因子的影响。

当赤潮生物夜光藻爆发生长时,每只夜光藻都化身为“微型收割机”,昼夜不停地吞食着相当于自身体重30倍的浮游生物(海洋食物链的基石),这种掠夺式进食可以让这片海域陷入生态赤字。

更危险的是,夜光藻细胞内的液泡如同微型毒药库,储存着大量的氨,当藻华褪去时,亿万破裂的细胞同时释放这些“生态炸弹”,能使海水中的氨浓度在48小时内飙升400倍。并且,1平方米的夜光藻群每小时消耗的氧气相当于5个成人的呼吸量,这让海水溶氧量也会下降,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此外,夜光藻死亡分解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铵类物质等,可能会堵塞鱼鳃,导致鱼类缺氧死亡,对海产养殖造成一定危害。

难得的海洋教育契机

深圳这座志在成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海滨之城,在中小学生的海洋生态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蓝眼泪也可以转化为生态课堂:深圳多所中小学指导孩子们通过显微镜观察藻类的捕食过程,亲手绘制食物网能量流动图谱。如,深圳盐田外国语小学的学生们通过项目式学习,对沙头角海域的蓝眼泪现象进行了探究,培养青少年对海洋生态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在蓝眼泪高发的春夏季,学校可以举办相关科普讲座、海报展览,或者是海洋知识竞赛,鼓励师生共同参与。在寓教于乐中帮助青少年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运转规律。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线上短视频、公众号、杂志等,渗透蓝眼泪背后的地理、生物学相关知识。以此培养青少年对海洋生态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帮助他们认识到海洋在气候调节、资源供应、文化传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强保护海洋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未来的海洋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走进海洋才能了解海洋,家长不妨在迷人的夜晚,带上孩子去海边感受蓝眼泪的神秘与美丽,引导孩子全面地认识海洋的复杂性和脆弱性,从而更加珍视和尊重自然。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形成蓝眼泪的夜光藻本身无毒,但夜光藻如果密度过高,会产生大量粘性物质,可能会导致部分亲水戏水的市民过敏。

(作者系深圳市龙岗区实验高级中学教师)

编辑:吴桐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