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not-indent patt" style="max-width: 100%; text-align: center; margin-bottom: 15px;"../../xy/image.do../../xy/image.do?path=图片存储;xy/202504/30/a0e84feb-7830-4c60-acc9-b0915033c203copycopy.jpg" class="picture-illustrating not-indent patt" data-toggle="tooltip" placement="bottom" trigger="hover focus" html="true" data-original-title="
“景”的配图和流变 (作者供图)
">
快到“五一”假期了,暮春时节,风日晴和,正适宜出门看风景。
风景与天气的关系极为密切,虽然有的景点在下雨天也别有一番趣味,比如西湖就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但大部分景点都是在晴天更美,而在阴天便会打折。
我曾看到一位博主抱怨,自己来到心仪已久的北京,去了很多久负盛名的景点,但是感觉很一般,完全不符合心理预期,我看了他拍的照片,全都是阴沉沉的,缺少一个重要元素——太阳。太阳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蔚蓝色的天空作为幕布,灿烂的阳光作为补光灯,景点的“美貌”直接提升了一个度,连人的心情都会变得更好。
我说的这些,其实古人早就发现了,而且把它藏在了“景”这个字里。我们把它拆开:上面是“日”,表示太阳;下面是“京”,代表读音。“景”的本义是日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写道:“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这里的“春和景明”,指的是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景”在这里就表示阳光,而不是景色。
那“景”是怎么从日光引申为景色的呢?其实“京”除了代表读音,也有高楼的意思。我们想象一下画面:灿烂的阳光照耀着亭台楼阁,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不是难得的美景?在明媚的阳光下,我们登上高大的建筑,美丽的景色是不是一览无余?
我们常说“景色”,除了日光,“色”也特别重要。春天有哪些色彩?迎春、连翘、金钟花、蒲公英,为春天描画了漫山遍野的黄;桃花、樱花、海棠花,为春天涂抹了深深浅浅的粉;紫丁香、紫花地丁、紫藤,为春天增添了动人心魄的紫。在阳光的映照下,色彩会变得更加明丽,景色也就更美。夏天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叶的绿与荷花的红,对比鲜明。秋天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晴空的蓝与鹤的白,相映成趣。冬天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是光与色的完美结合、互相映衬。
日光和颜色赋予了“景色”静态的美,如果动起来呢?平静的河面,一阵微风吹过,河水波光粼粼,河边的柳树枝条摇曳,岸边的野花轻轻摆动,一瞬间,周遭的一切都活起来了。这便是“风”的魔法,只需轻轻一挥,便把眼前的美景从“鲜明”变成了“鲜活”,从“景色”变成了“风景”。
“景”本是日光的意思,如果我们把“景”替换成“光”,就造出了“风光”。“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风与光交织出美的乐章。
我们用眼睛观看风景,如果用“观”字,就造出了“观光”“观景”“景观”等词语。
有日光,必然有影子,所以“景”这个字既表示日光,也表示影子。后来,东晋葛洪给“景”增加了表示阴影的三撇,造出了“影”,从而把“景”和“影”的意义区分开了。葛洪这个名字有点儿耳熟?对,就是那位曾给过我国首位获得科学类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屠呦呦灵感的东晋时期道士、炼丹家,他的主要作品有《抱朴子》《肘后备急方》等。正是《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在屠呦呦提取青蒿素时启发了她。
“景”字下面的“京”有高楼的意思,因此“景”引申为高大。北京有一座“景山”,意为高大的山,它位于南北中轴线上,是明清两代北京城内的制高点。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曾在《景山》一诗中称其“削成千仞势,高出九重城”。如今登上景山公园的万春亭,可以俯瞰整个故宫。
北京还有个地方,叫“石景山”,跟“景山”不是一回事。石景山的命名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它是由石灰岩构成的山体,怪石嶙峋,自成一景,因此取名“石景山”;二是说明代万历皇帝游览此处,见一古柏立于巨石夹缝间,盘根错节,甚为奇妙。一老僧称,此柏已近两千岁,人食用其籽可祛病消灾、延年益寿。皇帝大奇,写下“灵根古柏”四字,老僧请人将其镌刻于崖壁之上,遂成山石间一景,故名“石景山”。因此“石景山”之“景”,乃景色、风景之意。
盘点了如此多的“景”,生活中可谓处处皆景。宋代邵雍在《清风短吟》中写道:“人间好景皆输眼,世上闲愁不到眉”,意思是人世间美好的风景都映入眼帘,世上所有的忧愁都不上眉头。
“五一”正是好时节,让我们暂时离开繁杂的工作,抛却不必要的烦恼,一起出门看看风景,感受美好的阳光、色彩、微风。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文艺专业委员会委员、文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