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时报实习记者 王文洁
2025年“五一”假期,全国科技馆以“为创新创造鼓与呼”为主题,推出系列科普活动,助力科技创新从实验室走向大众生活,展现我国科技创新活力。据中国科技馆披露,初步估计,全国科技馆累计接待观众超300万人次。
接待观众人数创历史新高
“迎接大客流”“接待观众人数创历史新高”成为各地科技馆关键词。“五一”假期,中国科技馆门票早早售罄,该馆推出的“劳动创造未来,科技点亮生活”主题系列科普活动,从传统技艺到前沿科技,从动手实践到思想启迪,为观众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科学之旅。辽宁省科技馆以“特效影院矩阵”为核心,融合“科普公益+院线放映”模式,依托“全国最大IMAX银幕”吸引全国游客专程打卡,五天假期累计接待观众19.02万人次,单日最高客流量4.97万人次,沈阳市外观众占比91.39%。“五一”假期,河南省35座科技馆接待公众超42万人次,开馆数量和服务公众人数均创历史新高。
新疆科技馆化身“科技磁场”,以创新科普活动吸引5.5万人次打卡,其中5月2日单日客流量突破1.4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各族群众在此共赴一场充满创新活力的科技盛宴。
前沿科技触手可及
5月1日,深圳新地标“大飞船”——深圳科学技术馆正式“启航”,开馆首日秒变“科技乐园”,现场人气爆棚。会跳舞、能互动的机器人天团在线营业,跟着节奏摇摆的模样萌翻全场;机器狗灵活“炫技”,更有超酷炫的人物装扮,仿佛穿越到未来世界,分分钟拍出科幻大片。
浙江省科技馆全新升级X-space展区,通过五大主题展项,尖端科技跃然眼前,观众可亲手操控设备,见证AI如何重塑生产场景,在趣味互动中解码“新质生产力”的智慧内核。
广东科学中心5月1日推出的“我们的‘20’时代——航空科普展”与逐梦星辰馆相互呼应,作为新馆的延伸拓展备受观众欢迎。广西科技馆“探索AI,拥抱未来——广西人工智能科普展”人气爆棚,展区内外人头攒动,观众沉浸式体验与机器人、数字人隔空对话,指尖轻触空中屏幕完成科幻操作,穿越时空隧道感受AI技术编织的未来图景。
山西省科技馆人形机器人表演成为焦点,观众与机器人亲密互动。(山西省科技馆供图)
湖南省科技馆主题临展板块,重磅呈现探月主题临展《上九天揽月——从仰望到触摸的探索之旅》,凭借嫦娥探测器模型、月壤样本等实物与互动沙盘,全面展示我国探月工程的核心技术。贵州科技馆“遨游数字世界”系列科学课程中,《时光的面孔》解码生物识别技术,深入浅出地讲解大数据如何赋能未来生活。这些曾深藏于科研院所的技术,正以趣味化形式飞入寻常百姓家。
甘肃科技馆一位参与“液氮实验”的高中生感慨:“那些曾经在课本上冷冰冰的公式,原来藏着改变世界的魔法。当我们亲手触碰科学时,它便不再是远方的高塔,而是每个人都能攀登的山峰。”
科技与人文艺术相融合
科技馆的创新叙事不再局限于硬核技术。江苏科技馆推出“古诗词里的创新密码”系列活动,将观众们熟悉的王安石《梅花》、李白《望庐山瀑布》、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等诗词,从科学角度解读微粒的无规则运动、分子扩散、布朗运动等分子运动知识,在架起文学与科学的桥梁同时,挖掘古诗词的科学基因,树立“传统即未来”的创新使命感。
福建省科技馆解锁非遗与科技的奇妙碰撞。五一期间,福建省科技馆推出“科技传承·智趣未来”主题系列活动,为公众打造了一场融合非遗技艺与前沿科技的跨界盛宴。非遗板块设有“福船悟艺”“廊桥筑梦”“木偶奇缘”“竹人对战”“童心‘秤’夏”等五大工坊,通过制作水密隔舱小船、探索榫卯廊桥结构、体验DIY传统木偶等互动形式,解密“非遗”背后的科学原理,感受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碰撞。
青海省科技馆“红星修理铺”“国营照相馆”“先锋录像厅”“人民电影院”等体验主题板块,让80后家长们重拾童年的美好回忆,体会时代变迁带来的发展变化。四川科技馆原创AI主题儿童科普剧《63.5℃的拥抱》,以科技视角演绎温暖故事。
宁夏科技馆《匠心工艺——筑梦传承》科普教育活动,通过观看工匠精神视频、知识问答、竞技鲁班盒、砖雕技艺等形式了解我国传统工艺中的科技智慧,在“看、学、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在文化自信中构筑中华民族“籽籽同心”的精神家园。 “科技创新不仅是实验室的专利,更是激活传统文化的密钥。”策展人如是说。
在全民创造工坊当“造物者”
“劳动铸就智慧”“平凡成就伟大”。江西省科技馆“我在科技馆当劳模”活动另辟蹊径,巧妙将医生、农业科研人员、消防员、快递员四大职业和科普教育相结合,设置“劳模墙”打卡、探秘五官奇妙游、稻田闯关游戏、消防跳棋、写给未来一封信等一系列互动项目,观众在边玩边学中体会劳动者和科学家的坚守与创新。
安徽省科技馆里的思政课《放飞创意,乐构蓝天》中,亲子家庭共同拆解机翼弧度、尾翼平衡中的科学奥秘。家长化身“最佳搭档”,与孩子一起挑战飞机拼搭限时任务,培养耐心、专注力与空间思维。
北京科学中心北科学堂——“探险家体验营”以野外生存为情境,通过五天沉浸式科学探索,引导青少年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创新思维,锻炼跨学科实践能力。
重庆科技馆推出“从石斧到AI,看劳动工具如何改变生活”线上科普活动,激发观众对未来劳动工具的奇思妙想,实现线上线下科普热潮同频共振。
科学精神薪火相传
为弘扬科学家精神、致敬劳动创造,甘肃科技馆推出为期五天的“礼赞科学家 劳动创未来”主题系列活动。最受欢迎的科普活动为“禾下乘凉梦,五谷绘心声”,以袁隆平院士的感人事迹为指引,孩子们用稻谷、玉米等材料拼贴创意画作。吉林省科技馆以“科技拾光・强国铸梦”主题活动引发观众热潮,聚焦袁隆平、南仁东等科学家的卓越科技成果,带领公众感受科学精神的力量。
陕西科技馆活动以“科学熠熠照前路”展品体验为主线,依托常设展厅107件互动展品,结合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前沿科技演示,带领观众沉浸式探索科学奥秘;同步开设科学家故事会,通过情景剧、实验互动生动演绎中国科学家尤其是陕西科学家的事迹。
“五一”假期,适逢“五四”青年节。新疆科技馆特别组织青年学子重温入团誓词,共话前沿科技,彰显新时代青年的创新活力与责任担当。
在中国科技馆《北辰对话》五四青年节特别节目“青春放飞”中,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阿里云创始人王坚认为,在生活有保障的情况下,热爱成为创业的核心驱动力。他勉励“年青人”要敢于“任性”,要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学会“浑水摸鱼”,学会在变化中寻找机会、创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