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花店属于康乃馨,层叠的花瓣舒展成柔软的波浪。玫瑰、百合这些往日的宠儿都成了陪衬。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母亲节就要到了。
在许多国家,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被定为母亲节。这一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08年,美国的安娜·贾维斯(Anna Jarvis)在自己母亲的纪念仪式上,为每位来宾送上白色康乃馨,以纪念母亲生前对公共卫生事业的贡献,并感谢所有母亲对家庭和社会的贡献。
或许因为母爱超越了语言和国界,母亲节很快传遍全球,康乃馨也随之成为了这个节日最温柔的代言。
康乃馨原产于地中海沿岸,最初为淡肉粉色。其英文名为“carnation”,一说源自拉丁文“caro”,意为“肉体”,呼应花朵温润的色泽;亦有说法认为出自“corona”,意为“加冕”,象征生命的荣耀。随着人工培育技术的发展,康乃馨的花色日益丰富,每一种色彩都被赋予了独特的花语。红色象征热情敬意,粉色寓意柔情浪漫,黄色传递温暖感恩,而白色则代表纯洁与追思。无论哪一种,都是子女在母亲节传递出的深情。
康乃馨花瓣致密,对植物老化激素乙烯不敏感,且抗氧化能力强,即使离枝,也能在瓶中盛开10日以上。这种久开不败的特质,恰如母爱本身——细水长流,坚定而持久。那微微隆起的茎节,仿佛母亲手指上的骨节,记录着岁月的磨砺。这些触手可及的细节,让康乃馨成为温柔深情的告白。
如果说康乃馨是西方表达母爱的热烈之花,那么在东方,另一朵花则承载着含蓄深远的守望,这便是萱草。
萱草原产于中国,自古被称为“忘忧草”。《诗经·卫风·伯兮》有言:“焉得谖(xuān)草,言树之背。”其中“谖”即“萱”,意为忘忧。古人常在母亲所居的北堂种植萱草,以祈愿母亲无忧安康,“北堂”由此也被称为“萱堂”,成为母亲的代称。
在中国文化中,母亲的形象不仅温柔细腻,还带着坚韧与期许。她们为远行的游子细细缝制衣裳,也三迁择邻、断机教子,为子女铺设人生的基石。正如庭前萱草,在无声中演绎着守护;它的叶细长如带,仿佛母亲垂挂的鬓发;它的花朝开暮谢,只盛放短短一日,却日日新开。西晋夏侯湛在《忘忧草赋》中描绘:“远而望之,烛若丹霞照青天;近而观之,晔若芙蓉鉴绿泉。”那光芒四溢的花色,正是母爱藏在时光深处的光辉。
千百年来,萱草在诗画中“绽放”,诉说着对母亲的思念。唐代孟郊在《游子》中写道:“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那是离乡之子回望母亲时,心底最柔软的叹息。明代沈周绘制一幅《怀萱图》赠与友人,画中繁茂的萱草柔中带刚,寄托着对亡母的深情怀想。
母亲节虽是现代的节日,但母亲的赞歌早在人类文明里已吟唱了千年。如果说康乃馨是一场明亮炽热的表白,萱草便是一次沉静悠远的陪伴。不同的文化用不同的花,诉说着同一种心意。在母亲节,无论是一束康乃馨,一枝萱草,还是一杯亲手泡好的茶,都在表达同样的心愿——愿母亲忘忧安好,花开如许。
(作者系复旦大学博士、上海科普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