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第十个“中国航天日”的晨曦尚未破晓,来自北京、青海、浙江、四川等9个地区的127名青少年与随行教师已踏上征程,奔赴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二院科技创新部指导,208所主办,《军事文摘·科学少年》编辑部承办的“少年航天员”春季研学营,在4月22日至27日期间,以“触摸大国重器,对话千年文明”为主题,带领青少年沉浸式体验航天魅力与传统文化,在心中种下科技报国的种子。
航天启程:触摸大国重器 感悟精神伟力
开营仪式上,208所党委书记吴运秋的欢迎辞照亮了青少年的航天初心:“东风航天城不仅是航天事业的摇篮,更是红色精神的沃土,希望同学们在这里汲取奋进力量。”随后,208所青年科普团队带来《从天宫家园到载人登月》《解码导弹,科技强军》《太空种子的前世今生》等系列讲座,将深奥的航天知识转化为生动的科学故事。在实践活动现场,同学们亲手组装月球车模型,在“星际搬运大挑战”中协作攻关,在防空作战飞行棋棋盘上揭开国防重器的奥秘,掌声与惊叹声交织成科技启蒙的乐章。
4月24日上午,研学团队抵达东风航天城。在历史展览馆,酷炫的科普影片带领同学们重温了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壮阔历程。随后,师生们走进东方红卫星发射场地下控制室参观学习,斑驳的设备、泛黄的历史照片,无声诉说着“两弹一星”元勋们隐姓埋名的奋斗故事。在高高的发射塔架下,127名师生“祝神舟二十号发射成功”的呐喊声响彻云霄,与55年前东方红卫星升空的历史回响遥相呼应。
“此刻,神舟二十号蓄势待发,乘载着陈冬、陈中瑞、王杰三名航天员和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飞天梦,准备发射,而我的航天梦也在这里开始生根发芽。”来自辽宁的小学生刘芸舟说。
巅峰时刻:见证“神二十”飞天 梦想照进现实
4月24日下午,观礼区气氛凝重而热烈。当倒计时从10开始,所有人的目光聚焦在发射塔架,“现场安静到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青海藏族中学生旦知多杰回忆道。随着“点火!”指令下达,长征火箭尾部喷射出橘红色火焰,随之拔地而起,巨大的轰鸣声瞬间穿透戈壁,气浪掀起的沙尘在阳光下形成金色雾霭。同学们挥舞着国旗欢呼雀跃,凝望神箭拖着尾焰划过湛蓝天空,逐渐化作天际的一颗亮点。这是他们第一次如此近距离见证中国航天成就,也是航天梦想在心中扎根的瞬间。
“火箭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人们的欢呼声、掌声、喝彩声交织在一起,我目不转睛地盯着火箭,看着它逐渐升高、变小,直至消失在天际。这一刻,泪水在我眼眶中打转,心中充满了对祖国航天事业的敬意与骄傲。”北京中学生杨程锦的话,道出了所有参与者的心声。发射成功后,研学营特别安排了青少年与航天工作者的交流环节,二院的科技工作者分享了自己从校园到航天一线的成长经历,鼓励孩子们:“航天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希望你们成为下一批‘摘星人’。”
文化寻根:对话千年文明 传承红色基因
当研学营从航天圣地转向文化长廊,青少年们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感受文明的厚度。在“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同学们登上城楼俯瞰戈壁,在长城博物馆遥想千年丝路的驼铃声。研学课堂上,他们用传统工艺制作“定城砖”,青海女孩宗喇慈仁旺姆小心翼翼地在砖坯上印制出长城图案:“原来每一块砖背后都凝结着古人的艰辛与智慧,我们要像保护长城一样守护优秀传统文化。”
河西走廊的每一样艺术瑰宝都震撼着孩子们的心灵。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前,讲解员讲述着“飞天”艺术到航天梦想的千年演变;敦煌博物馆中,“牵驼花砖”诉说着古代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研学实践中,孩子们用鸣沙山五色沙制作沙漏,细沙流淌间,莫高窟的千年风沙与航天城的现代科技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而“大地之子”雕塑前,青少年们在戈壁风声中聆听“守护自然与探索宇宙同样重要”的生态课,在荒野艺术中领悟人类与星空的共生关系。
筑梦未来:埋下航天种子 点燃强国之志
研学旅程在闭营仪式上画上句点,但航天精神的传承刚刚开始。各校返校后纷纷开展分享会,结合208所原创科学绘本《天宫建成了》阅读活动,青海尖扎县第一民族中学等7所中小学校纷纷展开国旗下的演讲活动,浙江研学团带回的“太空种子”种植计划已列入科学课程。来自河北的小学生申卿在活动感想中写道:“见证火箭升空荣耀时刻后,我对航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着以后也能像航天员一样去太空探索。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我们大家都要学习航天精神。”正如活动承办方《军事文摘·科学少年》编辑部多年来秉持的科普初衷:研学不是终点,而是让青少年从“见证者”变为“参与者”的起点。通过科普工作能让孩子们进一步明白,科技报国的底气源自深厚的文化自信,而文化传承的动力来自科技进步的支撑。
此次研学营不仅是一次科技启蒙之旅,更是一堂行走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当青少年在发射场感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在敦煌领悟“千年飞天”的文化底蕴,在嘉峪关体会“长城精神”的坚韧不屈,这些精神坐标正化作成长的养分。未来,208所将继续深耕航天科普教育,打造更多“沉浸式”研学项目,通过“航天+文化”的双轮驱动,让航天精神的火炬在青少年手中代代相传,让一颗颗被点亮的航天梦想,在未来的天空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