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云可以预测地震吗?地震来了,应该躲在卫生间吗?
  • 来源:中国科普网
  • 作者:张英贤
  • 2025-05-12 16:51

科普时报记者张英贤

今天(5月12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应急管理部、中国地震局两部门,举行“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安全知识发布会,向公众普及防震减灾知识。

应急管理部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司司长申展利主持,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司长兼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王行舟,应急管理部地震地质司二级巡视员高玉峰,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理事、科普专家邹文卫,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特勤支队潘照虎,青海省循化县清水乡初级中学校长韩长青出席。

知识点一:有人说地震发生前会有一些预兆,比如动物的异常行为、地震云等,有人会据此判断要发生地震,请问是否科学?

邹文卫:我先说一下两个结论。第一,动物异常现象确实在有些地震发生之前存在过,但是它仅仅是小样本事件,并不代表地震前兆的规律;第二,我们地震学家、气象学家都已验证过,气象变化和地震没有实际的内在关联性,这也是大量事实所证明过的。

动物异常与许多因素有关,比如环境的变化,天气的变化都会引起动物异常。像动物群体性的生存竞争,动物个体的生理、心理变化和健康问题都会引起动物异常。另外,所谓的“地震云”,就是一些形状比较特殊的云彩,比如说比较怪异的“放射云”“排骨云”“鱼鳞云”等,这些在气象学上都有合理的解释,只不过它碰巧发生在了地震前,实际是不能预测地震的。

知识点二:地震发生后,很多民众都收到过地震预警信息,请问地震预警的原理是什么,是按照什么原则来推送的?

王行舟:首先介绍一下地震预警的原理。我们知道地震发生后,地震能量是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地震波主要有两种波,一种是纵波,一种是横波。地震发生的时候,震中附近的地震仪器首先记录到的就是纵波的信息,这时候我们的预警系统就会以最快的速度估算出地震发生的时间、震级和发震的地点,同时来推测地震动的大小和影响范围,抢在破坏力比较强的横波到达之前的几秒至几十秒,通过手机、电视等手段向群众发出警报,以减少或者避免地震灾害损失。我们都知道手机和电视接收的是电磁波信号,而电磁波的速度是每秒30万公里。总结一下,地震预警就是通过纵波、横波、电磁波的速度差,利用我们密集布设的地震仪器和我们预警系统的快速算法共同来实现的。

地震预警信息的推送原则是什么?首先,给大家做一个说明,并不是所有地震我们都发布预警信息。一般来说,当预估震级大于4级,或预估震中烈度大于5度的时候,我们才对外发布预警信息,这种地震一般震感比较强或者可能会带来破坏。我们会采取精准推送,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区分不同的预警级别。在预估地震动比较强的地区,比如预估烈度达到了5度以上的区域,我们就会发布红色或者橙色的警报,以提醒公众尽快躲避;对于预估的地震动比较弱的地区,我们会发布黄色或者是蓝色的提示以避免大家恐慌。一般来说,我们只会对可能发生破坏的地区或者是会有震感的地区发布预警信息。比如,河北如果发生了地震,我们就会对河北、北京、天津等地区发布预警信息,而不会无差别地向全国进行推送。

知识点三:收到地震预警后应该第一时间做哪些事?

王行舟:这主要取决于你当时所处的环境。如果你处在室内,要就近躲避,采取蹲伏或跪伏的姿势,寻求牢固的物体来遮挡或者是保护好头部,比如可以躲在桌子底下或者是沙发旁边,同时手要抓住身边的固定物以防止身体滑动或者被甩出去,也要避开玻璃和吊灯等悬挂物。

如果你处在室外就要寻找开阔地,比如广场、公路就地蹲下,当然也要远离高楼、电线杆、广告牌等危险物。如果你处在海边或者山区,还要防范可能产生的海啸或者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带来的伤害。

知识点四:缅甸地震中有一位被困125小时的男子成功获救,超过了救援的“黄金72小时”,以往也有这种成功获救的案例。如果在地震中被困,人的体力和心理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应该怎样最大限度延长生存时间?

潘照虎:第一,要争取一切生存条件。当灾难发生后,被困废墟当中,我们首先要为自己尽可能利用现有的条件搭建一个安全空间,比如说废弃的建筑构件、坚固的家具等,为自己搭建一个临时相对安全的空间。然后要紧急处理自己的伤情,避免伤情恶化。还要尽可能收集到食物和水为自己创造生存机会,没有水的话,尿液也可以作为应急使用,但是要优先选择新鲜的尿液。同时,还可以利用环境,比如说高湿度的空气以及金属管道的冷凝水来延长自己的生存时间。

第二,要保持积极的求生心态。被困者在狭小空间往往面临巨大的恐惧和心理压力,这时候就要保持冷静,积极自我暗示,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战胜困难,相信自己一定可以被救出去。

第三,要有效地发出求救信号,这个非常关键。当我们被困等待救援的时候不要盲目大声呼救,要保持体力,合理分配好体力,同时利用身边可用的物体,比如砖块、钢筋等敲击墙壁、金属管道等实体物件,而且要保持有节奏地敲击,以便于救援人员识别和发现。

知识点五:有人说,地震发生后,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请问如何看待这一说法?

邹文卫:统计数据表明,5级地震的强震动时间是5-6秒。什么叫强震动?就是人能感觉到的地面震动。6级左右的地震强震动大概是十几秒,7级地震强震动时间大概是30秒。因此,小于5级地震的有感震动时间就会更短。所以,在感觉到有小地震的时候,来不及反应或刚反应过来,震动已经过去了。如果碰到大地震,特别是在震中及其附近地区,强烈的颠簸使人站立不稳,可能失去重心甚至跌倒,平稳地奔跑更不可能。所以我们说,碰到地震最好的办法还是“先躲避、后疏散”,也就是刚才王司长所说的伏地、遮挡、手抓牢。当然,地震和地震灾害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是我们的基本原则还是“先躲避、后疏散”。

知识点六:现在有很多人都居住在高层建筑中,如果发生地震很难第一时间跑到空旷的户外,在室内应该如何更科学有效避险?有人说应该躲在卫生间,这样的说法正确吗?

邹文卫:住在高楼上,在地震发生的时候想要跑出来的可能性是极低的。

我国高层建筑都有着严格的抗震设防标准和要求,一般在地震中完全倒塌的可能性比较低。地震逃生要谨记“七字诀”,就是“伏地、遮挡、手抓牢”。“伏地”,就是在我们遇到地震的时候,尽量采用蹲伏或者跪伏的姿态,降低重心、稳定自己。“遮挡”,就是尽量躲到坚固的物体下面,避免上面坠落物对你的伤害。如果旁边没有固定物,那我们就要用双手或者随手可得的一些物件,比如沙发的软垫子之类的物品保护住头颈部位,避免被坠落物击打。“手抓牢”,是因为在震动很强烈的时候,如果不抓牢桌子有可能被甩出桌外或者被甩出遮挡物之外,就更容易受到伤害。所以,地震时要做到“伏地、遮挡、手抓牢”。

至于躲到卫生间,就不能一概而论了。因为房屋的建造年代不一样,结构也不一样。我们尽量还是躲在承重墙的墙角,尽量避开电器、悬挂物、玻璃、窗户等。

编辑:吴桐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