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多学科团队介入,让抗癌少走弯路
  • 来源:中国科普网
  • 作者:项铮
  • 2025-05-12 16:52

科普时报记者项铮

“有些患者诊断时就偏晚了,需要更多的学科参与,才能让患者得到更优质的治疗。”在5月10日召开的“中日肺癌MDT治疗前沿对话圆桌论坛”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教授李峻岭表示,如今,某一个单独的科室、某一个单独的医生能够解决患者所有问题的时代已经远远过去了。

疗警惕四大决策误区

“过去14年,我们服务了数千名癌症患者,发现绝大多数患者不是‘缺治疗’,而是‘缺判断’。”盛诺一家副总经理、医学部轮值主席程潇钰说。自2011年来,盛诺一家先后为7000多个中国家庭提供医疗咨询服务,其中70%是癌症患者。

程潇钰介绍,在他接触的案例中,中国癌症患者常常面临四大误区。一是信息不对称:不知道去哪儿看、也不知道该先看哪个科;二是路径混乱:动不动就手术、化疗,顺序错了,结果就错了;三是片面听从单一建议:只听外科医生判断,不知可能更适合的是化疗或靶向;四是忽视全球治疗资源:有些患者其实可以用更先进的药物,甚至参加国际临床试验,但完全不知道哪里能申请。

国家癌症中心2024年发布的中国癌症负担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新发癌症病例482.47万,平均每分钟确诊9例。癌症已成为困扰国人健康的一大“杀手”。

“对癌症等重大疾病患者来说,就医的每一步都非常重要,一步走错,结果可能完全不同。”程潇钰说。

以肺癌为例,肺癌患者预后整体较差,更凸显出科学决策的重要性。“肺癌如果希望得到根治,局部治疗的参与是非常重要的。局部治疗就包括了胸外科和放射治疗科,也需要包括影像、病理科、内科医生的参与。”李峻岭表示,“对疾病和治疗的了解,有很高的专业门槛,一开始的治疗选择极为重要。普通人面临的最大困惑是如何及时地找到合适的医院、合适的医生进行全面、规范的评估,制订尽可能适合的方案,并及时通过多学科(MDT)模式科学地开展治疗。”

多学科“协同作战”

“癌症是非常个性化的复杂疾病。以肺癌为例,要综合考虑患者病情来确定和实施治疗方案,不能简单地一切了之,重量不重质是对患者的背叛。”日本顺天堂医院呼吸外科教授铃木健司表示。在从业30多年的铃木健司看来,提高癌症治愈率,需要影像、病理、外科、药物、康复、并发症应对等多学科“协同作战”。

李峻岭则表示,MDT是精准医学和规范化诊疗的基础。有统计显示,近年来,通过推行肿瘤多学科诊疗模式,我国肿瘤患者3年生存率提高,缩短了治疗等待时间,减少了住院费用,大幅提升了患者治疗依从性和满意度。

常规来看,肿瘤患者的病程一般分为四大阶段,确诊与分期、治疗规划与执行、支持治疗与副反应控制、康复与复发预防。

在铃木健司看来,不放弃希望也体现在医生的专业领域里,“常规的肺叶切除术不管肿瘤大小,哪怕是一公分的肿瘤,都会切掉5片肺叶中的一片,对患者预后造成很大影响。现在我们正处于历史性转折的时期,肺叶‘区域切除’和‘楔状切除’术不断精进,可以尽可能减少肺叶切除范围,减轻患者负担。”

李峻岭表示,在多学科团队的介入下,通过专业判断和路径梳理,能让癌症治疗更迅速、更准确,帮助患者实现生命全周期管理,实现肺癌慢病化管理,促进肿瘤诊疗高质量发展。

编辑:吴桐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