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交通大学JUST光谱望远镜在青海冷湖启动建设,这个“宇宙指纹识别仪”能捕捉138亿光年外的星光密码,将为人类寻找第二个太阳系提供关键线索。
光谱,是每种物质与光相互作用时留下的独特印记,如同人体能识别身份的指纹。自19世纪发现至今,光谱技术已经从实验室走向更广阔的应用领域。如今,它正与新兴的人工智能(AI)技术深度融合,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无限可能。
解码生活的“智能管家”
在皮肤科诊室里,医生手持平板大小的设备轻轻扫过患者皮肤,屏幕上随即呈现出不同颜色的光谱热力图。这种融合了高光谱成像与AI分析的技术,宛如为医生配备了“分子放大镜”,能够在肉眼难以察觉的早期阶段,精准捕捉黑色素瘤的踪迹,大幅提升黑色素瘤早期诊断的准确率。更令人期待的是,科学家正在研发可分析呼吸光谱的智能手环,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人们打个哈欠就能检测出糖尿病风险。
日常生活中,光谱与AI的组合已经化身成为智能“生活管家”。当智能光谱仪扫过超市的牛肉和上面的标签,便会立即弹出“含水量12%,冷链运输48小时”等关键信息;扫过化妆品瓶身,便能自动分析成分适配度,并给出“维生素C浓度过高,敏感肌慎用”的提醒。这种搭载AI芯片的微型光谱仪,其核心原理在于不同物质会吸收特定波长的光,就像超市条形码对应商品信息,而AI则是高效精准的“扫码器”。
智能护眼灯的进化同样令人眼前一亮。传统护眼灯所标榜的“无蓝光”“无频闪”特性,在光谱AI技术面前显得黯然失色。如今,许多智能台灯内置光谱传感器,不仅能实时监测环境光变化,还能贴心地守护用户视力:当孩子学习趴得过近时,灯光会自动调亮;深夜读书时,它会悄悄过滤影响褪黑素分泌的蓝光波段,宛如私人眼科医生。
重塑未来的“数字基因”
如果说日常生活中的AI光谱设备是家庭里的“生活管家”,那么在工农业生产领域,它则化身为严谨的“技术工程师”。
在山东一家苹果园里,果农手持形似照相机的光谱仪扫描果树,手机上即刻显示:“叶片缺钾,建议增施有机肥”。这项技术通过捕捉叶片反射的光谱特征检测果树生长情况,比传统检测方式速度更快、成本更低。
在现代化工厂中,生产线上方悬挂的神秘“探照灯”,实则是工业级高光谱相机。它能够每秒数百次扫描金属部件,AI通过分析材料表面的光谱特征,可发现仅0.01毫米的裂纹,其精准度堪比在足球场上找到一粒丢失的芝麻。这种“火眼金睛”的本领,正从精密制造领域向食品安全检测领域拓展,例如通过扫描大米的光谱特征,30秒内就能判断其是否含有黄曲霉素。
在环保领域,光谱+AI变身为“生态哨兵”。长江监测站的激光光谱仪24小时不间断扫描江面,AI依据水分子光谱波动,可在极短时间内锁定重金属污染源头。在森林巡查时,无人机搭载微型光谱仪,如同“蜂群”般掠过树冠,通过分析叶片反射光谱的细微变化,能够提前两周预警松材线虫病。这种“数字基因”的注入,推动环境保护从被动治理向主动预防转变。
目前,科学家正在攻克手机摄像头的光谱分析技术难题。未来,普通手机镜头经过AI改造,有望实现专业级检测功能。届时,人们用手机扫描水果即可查看甜度,拍摄皮肤便能评估健康状态,甚至对准夜空就能识别星座光谱。
从医疗诊断到日常饮食,从工厂车间到生态保护,光谱与AI的结合正在让不可见变为可见,让复杂变得简单,让专业走向普惠。这场光波与算法的奇妙相遇,或将照亮人类认知世界的全新维度。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