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是世界蜜蜂日——

今天对这群“小可爱”说谢谢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顾卓雅
  • 2025-05-16 10:51

“没有哪一种生物像蜜蜂一样勤劳,对人类如此有用,却几乎无须照料。”18世纪,斯洛文尼亚现代养蜂先驱安东·扬沙(Anton Janša)在《养蜂业完整指南》中这样评价蜜蜂。两个世纪后,联合国将他的诞辰——5月20日定为“世界蜜蜂日”。这个恰巧寓意“我爱你”的日子,也成为人类向这群勤劳伙伴的友爱传递。

人类最早的合作伙伴之一

蜜蜂是人类最早的合作伙伴之一。6000年前,岩洞壁画中就已出现人类养蜂采蜜的场景。古埃及人称蜂蜜为“太阳的眼泪”;在《圣经》中将乐土描述为“流奶与蜜之地”;《神农本草经》则把蜂蜜列为“除百病,和百药”的上品。中医利用蜂蜜独特的防腐抗菌功效,将其制成各种蜜丸,这一工艺流传至今。

在这份甜蜜与治愈的背后,是无数小小“农人”的辛勤付出。一个成熟的蜂群通常由5万至10万只蜜蜂组成。工蜂的一生不足50天,却要承担筑巢、育幼、采集等多重职责。在短短20天的外出采蜜期里,它们每天飞行约50次,每次造访数百朵花。酿造一罐蜂蜜,需要上千只蜜蜂累计飞行8.8万公里、探访近200万朵花——相当于绕地球两圈的距离。唐代诗人罗隐曾写道:“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在没有生态学术语的时代,人们已然感知到这些微小生命蕴含着巨大能量。

为百花奔走传情,默契已延绵亿年

蜜蜂的价值远不止于提供蜂蜜,它们在自然界中的角色超乎想象。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统计,全球三分之一的粮食产量依赖蜂类授粉,每年创造的农业经济价值超过1500亿美元。

蜜蜂不仅关系到农作物收成,更是众多野生植物繁衍的关键媒介,维系着整个生态系统的运转。它们虽不懂浪漫,却日复一日为百花传递“情意”,完成生命最精密的交接。与其他访花昆虫不同,蜜蜂是主动的花粉采集者,会用腿部特化的“花粉篮”携带花粉回巢,其周身的分叉刚毛又可牢固地附着花粉,而持续访问同种花朵的“专一性”则让授粉更加精准高效。

蜜蜂的团队协作能力令人惊叹。侦察蜂通过舞蹈传递信息,工蜂各司其职,整个蜂群组织严密、行动有序,堪称自然界最专业的“农业团队”。

这种完美配合并非偶然,而是花与蜂在亿万年演化中相互塑造的结果。约1.2亿年前的白垩纪,开花植物与蜜蜂开始共同进化:花朵不断调整颜色与香气,将蜜腺藏得更深;蜜蜂则逐渐发展出感知色彩的视觉系统、特化的携粉结构,以及强大的路径记忆能力。虽无书面契约,这场生命间的默契却在一次次授粉中不断深化。

多种方式重新修复合作关系

如今,这场持续了亿年的合作正面临危机。高强度农药使用、气候变化导致的花期紊乱、瓦螨等病虫害侵袭、单一作物种植造成的营养匮乏,以及栖息地碎片化等问题,导致全球蜜蜂种群持续减少。

这不仅关乎蜜蜂的存亡,更是整个生态系统的警报。如果没有蜜蜂,地球将逐渐失去色彩与生机:水果减产、野花凋零、鸟兽面临饥荒,生态链将一环接一环地崩塌。

值得庆幸的是,人类正在积极行动。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种植蜜蜂喜爱的蜜源植物,农学家研发更生态的耕作方式,各国立法限制高风险农药的使用。而我们每个人,可以从阳台的一盆蜜源植物开始,重新与蜜蜂建立联系。

在世界蜜蜂日,让我们向这些自然界的“小农夫”致敬,并学习它们沉默而坚韧的品格。在修复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我们并不需要强大的力量,而是更细微的善意。

(作者系复旦大学博士、上海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吴桐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