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栌:如烟似梦,似花非花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韩静华
  • 2025-05-20 14:33

每年初夏前后,北京有一份特别的美景:黄栌的卵形叶片泛着温润的黄绿色,细碎的粉色毛茸茸花序挂满枝头,如一团烟雾,似梦似幻,朦胧浪漫,且能久留不落,宛如从水墨画中飘出。

古人云“叠翠烟罗寻旧梦”,说的正是这般奇景,因此,黄栌又有“烟树”“雾中之花”的美称。

我曾以为这梦幻的“烟雾”是黄栌的花朵,后来才知晓,它真正的花其实毫不起眼——黄绿色的小花直径仅约3毫米,组成松散的大型圆锥花序,低调地隐藏在枝叶间。

黄栌的花序分为可孕花和不孕花:可孕花能授粉结果,最终结成小型肾形核果;而不孕花虽不能结果,却有着神奇的本领——花凋谢后,它的花梗会迅速伸长至5-7厘米,化作纤细的丝状物,颜色由绿渐变为粉红或紫红,最终形成那团令人沉醉的“烟雾”。原来,“烟树”之名并非来自真正的花,而是这些羽化后的不孕花梗造就的奇幻效果。

提到“烟树”,或许有人会联想到北京“燕京八景”之一的“蓟门烟树”。乾隆御碑立于德胜门外五里的土城边(今元大都西土城遗址公园内),但据考证,古蓟门实际位于金中都城(今广安门一带)。此处因林木葱郁、晴烟缭绕而得名,乾隆题诗咏叹:“十里轻杨烟霭(ǎi)浮,蓟门指点认荒丘。青帘贳(shì)酒于何少,黄土填入即渐稠。牵客未能留远别,听鹂谁解作清游。梵钟欲醒红尘梦,断续常飘云外楼。”不过遗憾的是,现存历史资料中尚未发现黄栌与“蓟门烟树”的直接关联。

如果说春日的黄栌如温婉女子,含蓄中偶露豪迈,那么秋日的黄栌则似绽放的烟花,炽烈而张扬。

秋游香山赏红叶是北京人的传统。许多人误以为红叶主角是枫树,实则黄栌才是香山的“当家红旦”——其卵圆形叶片入秋后艳红如火,堪称北方最负盛名的彩叶树种。

既然以红叶闻名,为何不叫“红栌”?这名字背后藏着一段历史:黄栌的木材呈黄色,自古被用作染料或器具。明代《本草纲目》中记载其木可染“黄赤色”,清代《植物名实图考》里也称其“木可染黄”。我国从隋代至明代的帝王袍服皆用此色,直至清代才改为明黄色。有趣的是,日本天皇最隆重的礼服至今仍沿用“黄栌染”工艺。

黄栌之名提醒我们:植物的称谓往往承载着古人的实用智慧,而非现代人最欣赏的特征,这种“名不副实”恰恰是文化变迁的鲜活注脚。

除香山外,北京还有许多赏黄栌的胜地,比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坡峰岭等。尤其是坡峰岭,每年5月举办的“黄栌花节”更是震撼——《中国国家地理》称其为“华北最壮观的黄栌景观”,2000亩粉红“烟霞”漫山缭绕,美不胜收。

(作者系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编辑:吴桐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