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丝绸经纬编织科幻算法——

《金桃》:一场东方美学的机械狂想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程婧波
  • 2025-05-22 10:05

据作者杨晚晴所言,《金桃》的灵感源于他的一个梦。在梦里,他看到巨大的金属人偶在辉煌的宫阙楼阁间翩然起舞,夜空中烟花盛放,轰隆作响,为舞蹈打着节奏……

正如作者在后记中分享的,面对梦境,作家有一个“标准”的处理方法——把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意象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让它随着故事的发展变得清晰起来。

于是,作者以科幻之笔,重构了一个充满东方韵味的“丝绸朋克”世界。

“金桃”化身超级算法

小说的核心设定“金桃”,灵感源自美国汉学家薛爱华在著作《撒马尔罕的金桃》中对唐代西域贡品的研究。在这部作品中,唐长安是一个国际大都会。胡商驼队络绎不绝,异域珍宝、香料与思想在此交汇。撒马尔罕(位于如今的乌兹别克斯坦东北部,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向大唐进贡的神秘水果——“金桃”,成为盛唐吸纳外来文明的绝妙隐喻。

而在作者杨晚晴的笔下,“金桃”则化身为一种超级算法被嵌入撒马尔罕学院,通过“算帛”(丝绸制成的数据载体)和“镜塔”(光信号传输网络)赋予机械傀儡士兵高度智能,金桃算法能够预测天气、操控水利,甚至改写战争结局,因此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各方势力纷纷下场,不择手段的戏码接踵而至,在权力的诱惑下,人性的善恶被无限放大。

构建“丝绸朋克”世界

“丝绸朋克”(silkpunk)这一概念由美籍华裔作家刘宇昆首创,是科幻文学中极具东方特色的创作方向,它融合东方文化元素,特别是古代丝绸之路相关的历史、文化、技术和美学,用朋克精神打破传统科幻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模式。

当然,“丝绸朋克”绝非简单将维多利亚时代的齿轮,生硬地嫁接在唐代襦裙上。在《金桃》的世界里,科技革新处处闪耀着东方智慧:“金桃”算法脱胎于《九章算术》;传递信息的不再是芯片,而是用丝绸经纬编织的“算帛”;由数千铜镜构成的光学矩阵“镜塔”,以日光传递信息,效率超越现代光纤,这暗合《周髀算经》的天文观测逻辑……

这一切的底层逻辑并非西方机械论,而是根植于中国古代“算学”的独特体系——那个传说中能改变世界的“金桃”,本质上是一套融合了《九章算术》的终极算法。

因此,书中撒马尔罕的集市上,波斯商人兜售的不再是传统香料,而是用算学方程式培育的“机械玫瑰”;凉州城墙的防御体系不靠砖石垒砌,而由无数精密咬合的“河图洛书”齿轮组构成;就连长安城的地下排水系统,也被重新想象为一座以“大衍求一术”驱动的液压迷宫。

在西方中心主义科幻范式之外,《金桃》提供了一种充满可能性的岔路。当美国科幻仍在反复书写赛博格(电子时代的隐喻)与星际殖民(对美国大航海历史太空投影)时,这部作品向我们证明:技术幻想完全可以根植于《九章算术》,而非一定是牛顿力学。杨晚晴的创作展现出更深层的抱负——从美学体系到技术哲学,建构真正植根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幻范式,激励本土作者将更多传统文化融入科幻创作。这种文化自信的叙事姿态,或许正是中国科幻在“后三体时代”最需要的。

(作者系科幻作家)

==============================

图书作者说

科幻小说是一种舶来文体,在创作科幻小说时,作者往往不自觉地使用西方的视角和范式,不管是表面的人物、故事背景,还是深沉的叙事策略、技术哲思,都是如此。但随着我们对科幻小说的理解日益深刻、对自己的文化愈加自信,科幻作者开始有意识地跳出西方范式,对科幻小说进行东方式重构,探索科幻小说的东方范式。《金桃》的“野心”便在于此。

在《金桃》的世界里,中国的数学家接受了希腊人从某种设定出发证明定理和命题的思想,发展《周髀算经》以建立宇宙模型。也就是说,亚洲大陆的学者们早早地认识到了数学的有效性。唐人口中的“算学”成为重构整个东方技术体系的起点。

然而,创造这样一个逻辑自洽的世界,无论是深入书写思想、技术和美学,还是搭建他们中间完整的逻辑链条,都是一项异常艰巨的任务。这注定是一次笨拙的探索,但如果能够激起读者关于文化主体性的反思,就足够让我感到欣慰了。

——杨晚晴

编辑:吴桐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