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人协同问卷快速收集集体意向,线上会议报名高效便捷,数据录入实时同步……数字化浪潮席卷生活的今天,在线文档的这些功能不仅打破了协作的时空限制,还能让我们随时随地跨设备访问资料,堪称数字生活的“生产力神器”。
然而,我们在享受在线文档带来的便利之时,却常常忽略其背后潜藏的隐私风险——文档中的身份证号、银行卡信息、家庭住址、照片,甚至单位资料、客户名单等敏感内容一旦泄露,或将引发难以估量的严重后果。
敏感数据任人随意拿取
在实际操作中,很多人为了追求便捷,将文档设置为“知道链接即可访问”,甚至直接设为“任何人可见”。这种做法,无异于把自己全部“身家”摆在马路上,任人随意拿取。
而且,许多文档包含着姓名、手机号、身份证号、护照信息、财务表格等敏感内容,一旦链接被转发、泄露,或者被搜索引擎抓取,这些信息便毫无保留地暴露在公众视野中。更可怕的是,不少人连权限都不设置,默认“可编辑”,这意味着他人不仅能查看文档,还能随意修改,甚至偷偷复制带走。
这绝非危言耸听。现实中,大量的求职简历、学生的成绩单、公司客户表格,甚至孩子的信息,都在网上“裸奔”,被爬虫抓取后,最终出现在黑产交易市场。
个人隐私或流入黑灰产
或许有人觉得“泄露一点信息”没什么大不了,但真正可怕的是,一旦信息进入黑灰产链条,后果远超想象。
这些数据常被不法分子打包售卖,成为黑客实施“拖库”(窃取数据库文件)与“撞库”(通过已泄露信息批量登陆其他网站)攻击的工具。黑客会利用这些泄露的信息,在多个网络平台上批量尝试登录,以此窃取更多账户的操作权限,进而威胁用户的信息安全与财产安全。
2022年,一位自由职业者的在线简历被公开后,手机号和邮箱被不法分子窃取,被用于精准电信诈骗;2023年,某公司员工误将含有内部人员通讯录的文档设为“可编辑”并分享,随后该文档出现在数据交易论坛,员工们陆续接到钓鱼短信和虚假招聘信息……
这些都是网络“隐患变事故”的真实写照,绝非小事一桩。
在线文档应该自己做主
面对在线文档的隐私风险,用户真的束手无策吗?其实不然,三个简单的步骤就能安全无忧。
第一步是分类管理,将文件“分门别类”。严格区分工作文件、个人资料和公开内容。含有身份证、银行卡、照片等高敏感内容的文档,尽量不要上传在线平台。若实在需要上传,也应选择权限设置细致、加密功能强大的平台。
第二步是加密防护。选择支持加密、或端到端加密的平台,在创建或上传敏感文件时,主动开启保护功能。这样即使文件泄露,没有解密权限的人也无法查看。
第三步是设置密码和验证。不要使用生日、手机号等“弱密码”,应设置复杂密码,并开启双重验证,如密码加短信验证码,提升安全系数。
小心钓鱼陷阱和设备漏洞
当然,再繁琐的密码,也防不住“骗你主动交出来”的攻击。很多攻击者会伪装成在线文档平台,发出“文件共享邀请”或“账号验证通知”,诱导用户点击链接并输入账号密码。一旦中招,再复杂的加密也无济于事。
如何避免陷入此类陷阱?
不要随便点击陌生链接、不相信奇怪邀请、不输入敏感信息;看清网址来源,确认发件人身份,尤其要警惕陌生域名的仿冒页面;此外,还应及时更新操作系统,安装可信的安全软件,定期查杀病毒。
(作者张旅阳系中国计算机学会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委员,赵洋系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