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时报记者胡利娟
7月3日,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等七部门主办的2025北京科学传播大赛——科普文创大赛系列活动,在中国园林博物馆以“线上直播逛馆+线下创享汇”的创新形式举办。此次活动深度融合园林文化与科普文创,通过沉浸式导览、专家讲座及赛事推介等环节,为公众呈现了一场科学与艺术交融的科普活动,开启科普文创创新发展新征程。
当天,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文创探秘之旅在直播中拉开帷幕。北京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夏婷与中国园林博物馆文创研发负责人张楠化身“向导”,带领观众走进馆内文创商店,解锁科普文创的独特魅力,生动诠释“科学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实用价值、商业价值”五维标准。
2024科普文创获奖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生代表分享了其作品创作思路,以“菌物”为创意源泉,结合 AR 技术打造《菌物博物馆》图书及主题美育空间,将科学知识与艺术完美融合。齐物志文创工作室带来“明星”产品,“隆龙树”以九龙宝宝系列为灵感,巧妙运用斐波那契原理实现动态图案展示;“九龙金瓯永固杯”借鉴传统形制,采用失蜡法铸造,镶嵌点翠与珠宝玉石,尽显文化与工艺之美。石竹博物以青绿山水矿物展品为切入点,将千年颜料背后的矿物科学(如石青、石绿的孔雀石、蓝铜矿成分)融入文创,既让传统艺术焕发科学光彩,又以现代设计语言激活古老文化基因,展现艺术与科学的跨界魅力。
此外,北京市翠微小学“鸟同学”的科普文创成长故事、图文并茂的口袋书《本草纲目》,以及非遗掐丝珐琅技艺等多元展示,全方位呈现科普文创在不同领域、不同年龄的创新实践。
中国园林博物馆金牌科普讲解员王川在直播中化身园林文化“解读者”,为观众深入解析古代园林的精妙之处。他讲述了园林展区瓦当的历史学问,分享畅园等苏州园林的独特韵味,剖析余荫山房廊桥亭建筑的精巧构造与玻璃花窗背后的文化内涵,带观众领略园林建筑的深厚底蕴。
清华大学副教授李静则以《体验,理论与实践——园林符号基于玻璃的当代转译》为题,从学术视角剖析园林符号的现代创新路径。
此次交流创享汇的举办,不仅为科普文创领域搭建了高效交流合作平台,更激发了行业创新灵感与创作热情。
据了解,2025北京科学传播大赛正火热报名中,截止到7月20日,各子赛事均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若干,同时设“最佳科学创意奖”“最佳科学传播奖”“优秀组织奖”等奖项。期待更多创意力量加入,共绘科普文创产业发展新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