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从科幻走向现实
  • 来源:中国科普网
  • 作者:项铮
  • 2025-07-09 10:28

科普时报记者项铮

人形机器人将从科幻走进现实。瑞银证券7月7日发布的人形机器人行业报告中指出,到2050年,人形机器人的保有量将达到3亿台,年度需求量将达到8000多万台,全球潜在市场空间为1.4—1.7万亿美元。

人形机器人的三大应用场景  

人形机器人是一种模仿人类外观和行为的机器人。在大多数人的心里,人形机器人的概念还主要停留在科学幻想领域,常见于电影、电视、漫画、小说等。2023年12月,人形机器人入选2023年十大科技热词。

瑞银证券中国机械行业分析师王斐丽指出,“如果人形机器人突破技术瓶颈,未来人形机器人的增长速度将超过我们现在的推断。”

 该报告中指出了人形机器人的三大应用场景:家庭、工业、服务业。

在家庭场景下,以全球智能手机、电动汽车、扫地机的渗透率作为参考。目前扫地机器人的渗透率约5%,但扫地机器人只能拖地、扫地,功能单一。未来人形机器人可以完成多项任务,渗透率能超过扫地机器人。该报告中估算,到2050年,每个家庭中的人形机器人渗透率应该能够接近电动汽车2030年的渗透率。

在制造业场景里,用全球工业机器人的数据作为参考。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渗透率比较慢,几十年渗透率才提升到了1%。报告中认为,人形机器人的渗透率提升速度会快。因为工业机器人不一定要完全渗透到整体的生产环节里面,比如搬运、分拣工作,对于完全渗透进生产链里面的要求没有那么高。另外,价格昂贵也是工业机器人渗透率慢的因素。该报告中预测,到2050年在工业侧人形机器人的量应能超过了150万台。

目前来看,在欧美和日本市场,劳动力比较缺乏、老龄化比较严重,服务业占比高,家庭对于人形机器人的要求比较高。报告中认为,美国在需求侧对于人形机器人的要求会更多,从供应侧看,中国人形机器人更多是政策端、工业侧的驱动。

亟待解决的技术瓶颈

“虽然我们非常看好人形机器人在全球的长期发展,但对于短期内,并没有那么乐观。”王斐丽表示,“未来五年内,人形机器人不会像电动汽车那样爆发性增长。”

目前,人形机器人尚有一些技术瓶颈有待解决。

王斐丽介绍,“大脑”技术是人形机器人发展的关键瓶颈,目前尚没有成熟的用于大脑训练的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另外,用于训练的人工智能的模型是比较缺乏,用于训练的数据集也有限。另外,人形机器人的自由度、运动控制、续航能力等也是制约因素。目前来讲制造成本比较高、价格贵。

 短期来看,人形机器人不能大幅提升生产力,不能产生颠覆性影响,但是会循序渐进地、慢慢地解决结构上面的瓶颈。未来,人形机器人将改变我们现在的生产模式,重塑全球制造业供应链,推动自动化进程,同时在服务领域也会有一些作用。

 “我们需要人形机器人,人形机器人最终会成为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助手,帮助人类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完成人类不太愿意完成或者不能执行的任务。”该报告认为,人形机器人未来的终局是“资本品+消费品”,且随着产业的发展,人形机器人产品的价格、成本将大幅下滑。预计在未来二十多年内,人形机器人的价格成本应该能够下降70%以上,机器人将快速地进入到家庭侧。

编辑:吴桐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