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澳大利亚之旅,怎能错过澳大利亚发现博物馆(Museum of Discovery)?近年来,以未来为导向的第四代科技馆在世界多地兴起,该馆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践行“THUS IN WONDER I AM LOST”(于惊奇中流连忘返)的理念,在探究中塑造公众认知,激发他们对未来的想象。
作为南澳独一无二的互动式公共科学创意空间,该馆凭借大胆创新的设计,成功吸引了15-25岁年轻群体。展览聚焦艺术与科学的交融, 吸引着研究者、企业与学生群体,挑战思维、激发灵感、促进学习。秉持“参与性、可及性与开放性”原则,博物馆持续推出各类展览与活动,营造出大胆创新的体验氛围。
致力于修复破碎的世界
2024年的年度展览“破碎”(Broken)源于该馆的未来主题论坛。展览颇具前瞻性,采用多学科视角,反思从环境恶化到住房、教育等领域的系统性问题,并以“如果”(what if)情境引导观众进行未来思考,探讨了涉及自然与国家、公共服务、住房与土地等多种替代系统,致力于解决当今人类面临的复杂挑战。
展览旨在发掘替代系统与解决方案,传递希望与韧性。其包容性设计确保人人可达,并融入原住民知识以丰富内容。
此外,该展览体现了创新、包容与参与式实践原则,荣获了2024年国际博协科技馆奖。这是由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下设的科技馆专委会(CIMUSET)颁发的国际奖项,旨在表彰在科技馆展览、教育活动等领域具有创新性和影响力的项目。
展览协调官迪伦·德洛桑杰利斯指出:“‘破碎’展览并非止步于绝望或沮丧,而是引领观众探索替代系统的可能性。参观开始时,每位观众会领取一枚独特代币。在观展过程中,观众通过扫描代币来记录对展品问题的回答。当体验结束时,系统将基于这些回答,为每位观众生成一份揭示其个人世界观的专属故事。”
该馆总监克里斯汀·阿尔福德表示:“我们身处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面对气候变化和人工智能的影响,人们感到这个世界不再如常运转,甚至有些‘破碎’,这不足为奇。本次展览正视了这种感受,并赋予参观者思考未来的能力,让他们能够构想替代方案,最终带着积极的希望离开。”
重新思考时间、记忆与死亡
2025年的年度展览“永远”(Forever)邀请观众通过沉浸式和互动式体验,探索时间概念的模糊界限——与AI驱动的数字化身(MetaHumans)对话,透过动力艺术装置凝望宇宙,在气味库中唤起回忆,穿行于无限反射的镜面间。
该展览借鉴了来自南澳大利亚大学、阿德莱德大学的30多位神经科学、运动科学、社会学、人类学和物理学领域的研究者的专业知识,创设了挑战我们与时间、记忆和衰老关系的体验项目。
在其中一个展品中,观众能够踏入一个推测性的未来场景,与AI角色互动。这个角色正为“死亡科技”领域招募未来员工,招聘岗位包括“意识上传专家”“冷冻技术员”。
展览负责人克劳迪娅·冯德博尔奇说:“与AI面试官之间沉浸式、无脚本的对话,会根据每位观众的输入动态进行调整,其结果是高度个性化的。挑战者会去思考可能延长生命,或改变‘死后生命’的技术的伦理、情感和社会影响。”
该馆代馆长丽莎·贝利说:“通过‘永远’,我们想要探索对时间的认知,以拓展我们对未来的思考。从不同角度看待时间是一项有用的技能,它帮助我们思考在长时间尺度内发生的复杂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顾问爱德华多·马丁内斯指出,新兴的第四代科学中心和科技博物馆强调参与性、变革性、跨学科性,以及虚实融合,致力于将科技、生态、人文与艺术融为一体,主张在一个具有主动意识、参与精神、知识广博且具备科学素养的社区中,围绕展品开展创造性探究、实验、讨论和创新等活动。澳大利亚发现博物馆的展览与活动实践充分体现了上述特征,为全球科技馆的代际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参考的范例。
(作者系广东科学中心研究设计部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