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前沿
“绿色包装、品质生活”。6月27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北京农产品质量安全学会、北京天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同举办“农产品包装标识科普活动暨科普小院启动仪式”,向公众科普农产品包装知识。
针对近年来农产品过度包装、违规包装等问题,以及农产品包装标识、包装保鲜新技术、新材料等知识,科普时报记者采访了与会专家。
认清农产品包装标识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国际合作处处长高芳表示,包装是农产品商品流通的重要条件。科学安全包装是优质农产品的亮丽标签,可有效降低农产品流通损失率,延长货架期,提升农产品品牌形象和市场占有额。为减少因过度包装给消费者带来不必要的负担,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相关部门已经发布《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生鲜食用农产品》(GB 43284-2023),并即将发布《食用农产品包装标识通用技术要求》国家标准。
高芳对以上“两个标准”进行了解读。比如,什么叫过度包装?就是包装空隙率、包装层数或包装成本超过要求的包装。她还对销售包装、包装空隙率、包装层数、包装必要空间系数的术语及定义,以及包装空隙率要求、包装成本计算方法等进行了阐述,并提醒消费者通过“一看二数三算四问”的方法来判断农产品是否过度包装:看一下材质的豪华程度,数一下包装层数,测算一下包装体积,问一下包装成本。高芳说:“两个标准,既是生产者、经营者的航行灯,也是红线。它们是守护消费者安全健康的照明灯。”
北京农产品质量安全学会秘书长潘立刚告诉记者,大力普及包装知识、规范包装标识,对构建透明、可信、可持续的农产品市场生态至关重要。
为好产品贴上亮丽标签
要做到农产品科学包装,关键还在包装材质和技术。江阴市德惠热收缩包装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玉裕说,推广应用多功能智慧包装,是当前农业摆脱保鲜难、损耗高、效益低困局的有效措施。在活动现场,他介绍了纳米多功能智慧包装防腐保鲜降耗的功能、原理和成功案例,让大家对多功能智慧包装有了基本了解。
据悉,目前我国已克服纳米无机、有机材料和有机高分子材料混合技术难关,成功研发出“纳米二氧化钛光触媒多功能智慧包装材料”。通过靶向抑制不同腐败因子,系统性解决生鲜农产品防腐保鲜问题,实现了阻隔、防雾、抗菌、抗氧化、抑制呼吸、分解乙烯等六大功能的整合,推动包装材料从普通包装向单一功能及多功能发展,开启了包装材料与保鲜技术融合新篇章。
在产品展示环节,由包装企业、农业企业、科研院所研发的包装标识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和新装备引起了现场人员的兴趣。
加大产品包装科普力度
现场一位消费者代表感慨道:“看来,包装并非农产品的一个附属品,而是一张农产品的名片。”
为普及农产品包装知识,推广包装保鲜新技术、新材料,让生产者知法懂标、规范使用,让经营者严格把关、诚信经营,让消费者明白包装标识、科学消费,主办此次活动的三家单位共同发起建设一个主题为“农产品包装”的科普小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所长耿东梅说,希望以此推动“科技资源科普化”“科普活动品牌化”,让更多公众了解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