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至9日是全国核应急宣传周。一提到“核”,不少人心里直发怵。有些患者听说要去核医学科检查,因担心辐射大而心生不安,甚至想放弃。其实,常规核医学检查产生的辐射剂量,都在严格控制的范围之内,是非常安全的。今天,我们一起揭开核医学的“神秘面纱”。
为什么要做核医学检查
不少人不清楚核医学检查和常见的X光、CT、核磁共振(MRI)等放射科检查有啥不同。放射科的CT、X光靠外部射线照射成像,查看人体组织器官结构;核医学检查是往体内注射微量放射核素,射线从体内发出,经设备检测成像,反映的是“功能显像”。超声和MRI检查不含电离辐射,其他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电离辐射。从辐射剂量由低到高排序,依次为普通X线摄影<CT<核医学检查。
核医学检查主要包括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检查、正电子发射型磁共振成像系统(PET/MR)检查和单光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SPECT/CT)检查。也就是说,核素检查在“拍CT”或MR之前,多了一个步骤——先给身体注射少量带有放射性标记的药物,这些药物会随着血液流到身体各个部位,并且会被代谢活跃的组织优先吸收,比如肿瘤细胞、正在工作的心肌细胞等。等待一段时间,再进行后续的断层显像扫描,也就是PET、SPECT与CT或MR的结合扫描。
为什么要做核医学检查?举个例子,只拍胸片和做CT就像用普通相机给身体拍照,只能大概看到肺部有没有大肿块。要是病灶太小,或者藏在骨头、器官后面,就很容易拍不到,耽误病情。核医学检查就像给肺部装上“透视眼”,哪怕芝麻大小的异常,都能从各个角度看得明明白白。
核医学检查的辐射剂量
大家日常生活、工作的环境,天然就是有辐射的——晒太阳,有辐射;水、土壤中有辐射;刷手机、看平板,有辐射……一般来说,正常人每年受到的天然辐射有效剂量大约2.4-3.7毫希弗(mSv)。比如,坐一次20小时的飞机,所受的辐射剂量约为0.1mSv;一天抽1.5包烟,一年下来吸烟者所受的辐射剂量约为13mSv。
事实上,单次检查辐射剂量控制在50mSv以下并不会对人体产生伤害。因此核医学检查辐射剂量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十分安全的。
做完核医学检查,体内这些辐射会持续多久?简单来说,受检者在核医学科所受的辐射,从注射药物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开始进行体内的生物衰减和物理衰减了;半天或者一天以后,体内的辐射几乎就全部消除了。
(作者李玉豪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核医学科主管技师,向镛兆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核医学科技师,罗茹心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核医学科护师)
==============================
延伸阅读
做完核医学检查能和家人接触吗
接受核医学检查后,受检者完全可以正常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返程,无需特殊隔离,日常与家人相处也不受影响。从科学角度而言,核医学检查的辐射剂量处于安全范围,受检者与特殊人群接触本无需限制。但考虑到孕妇和婴幼儿对射线更为敏感,通常建议受检者在检查当天适当减少与这类人群的近距离接触时间,或尽量保持2米左右距离。此外,受检者可于短时间内多饮水、多排尿,加速体内放射性药物的排出,进一步减少体内的残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