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出游怕踩坑?文旅部这份指南请收好
  • 来源:中国科普网
  • 作者:胡利娟
  • 2025-07-10 17:35

科普时报记者 胡利娟

目前正值暑期、汛期,游客出游时如何“避坑”“避险”?有哪些提示提醒的信息?7月9日,在文化和旅游部2025年第二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副司长余昌国介绍说,为了更好地保障游客安心出行、安全出行,文化和旅游部专门制作了《旅游避“坑”指南》和《旅游安全实务手册》给出了明确提示。

“避坑”:警惕6类常见套路

在“避坑”方面,广大游客重点关注以下几种“套路”。具体为:

一是进行虚假宣传。在搜索引擎、社交平台、自媒体账号中夸大其词,诱导游客添加微信、在平台外交易,向其私人账户转账收取定金。

二是缺乏经营资质。以“旅游搭子”“定制师”“向导”“俱乐部”等名义招徕游客,在没有旅行社资质情况下经营团队游。

三是不规范签订合同。不与游客签订书面旅游合同,或不明确约定住宿、交通、餐饮等重要环节,为擅自变更行程、增加购物环节等创造便利条件。

四是低价招揽游客。借“政府补贴”“尾单甩卖”等名义,长期背离价值规律、以低于旅游成本的价格组织团队游,在旅游过程中连哄带骗让游客不断消费。

五是暗藏非法金融活动风险。以免费或低价旅游为诱饵,诱导消费者购买保险、理财产品等,承诺高额回报,背后暗藏资金风险。

六是诱导冲动消费。利用信息不对称向游客推荐所谓“套票”“通票”,价格远高于市场定价,还为购物店引流。吸引游客面对优惠套餐时冲动消费,购买不符合自身需求的产品。

“避险”:4类风险要提前防范

在“避险”方面,《旅游安全实务手册》可以帮助广大游客对常见的安全风险有所了解,面对突发事件时能从容应对。

一是自然灾害应对。针对当前汛期特点,我们重点梳理了洪水、泥石流、山体滑坡、台风、雷电、暴雨、高温等灾害的特征、防范措施和应急处置要点。

二是事故灾害应对。我们针对暑期客流密集等特点,整理了道路交通事故、水运事故、轨道交通事故及拥挤踩踏、火灾等常见事故的预防和应对方法。

三是特殊旅游项目应对。我们结合近年来新型业态发展实际,专门对山地、高原、沙漠旅游以及涉水旅游、高空旅游、自驾游等项目的安全防护要求进行了梳理。

四是社会安全事件应对。我们对社会治安事件中可能用到的自救技能进行了总结,提高游客自我保护能力。

提醒:安全出游要做到4点

当前,我国已全面进入汛期,极端天气多发,滑坡、泥石流、洪涝灾害风险加大。在此,文化和旅游部提醒广大游客密切关注旅游安全。

首先,关注气象信息。进入汛期,出游前密切关注目的地及沿途天气状况,特别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合理规划、及时调整行程安排。不前往未开发开放,缺乏安全保障的区域、水域,谨防落水、溺水。

其次,加强自身防护。暑期出游前做好防暑、防雷、防雨准备,预备遮阳物品和常用药品。科学调整休息时间,户外活动尽量避开正午时分的高温时段。大量出汗时及时补充水分,注意饮食安全。

再次,提高安全意识。驾乘机动车时,全程系好安全带。乘坐观光游船时,按规定穿着救生衣,不乘坐未配备必要救生设备的观光游船。严格遵守场所消防及各类安全管理规定。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谨慎参与高空、高速、水上等高风险项目。

最后,文明理性出游。遵守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遵从场所参观游览提示。爱护生态环境,保护文物古迹,弘扬文明旅游新风尚。选择有经营资质的旅行社,注意辨别旅游攻略信息,关注服务标准和品质,理性选择旅游产品。 

据了解,《旅游避“坑”指南》和《旅游安全实务手册》将在文化和旅游部政府门户网站、全国旅游监管服务平台、文化和旅游部官方微信公众号“文旅之声”同步发布,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让相关知识更加生动易懂。

编辑:陈杰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