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AI眼镜成为“针孔摄像头”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陈杰
  • 2025-07-11 09:57

热点观察

1999元的小米AI眼镜横空出世,以亲民姿态宣告AI眼镜时代的来临。不过,当人们将AI眼镜捧为“随身AI入口”,悦耳的欢呼声似乎难以掩盖既有的尴尬:这些轻便时尚的AI眼镜,极有可能成为行走的“针孔摄像头”,将公众隐私置于危险境地。

技术几经迭代,如今的AI眼镜轻巧程度早已与普通眼镜无异,藏在镜框里的高清摄像头,更是彻底重构了拍摄逻辑。过去举着手机拍摄的突兀动作,如今正被一个扶眼镜的日常姿态“完美”替代,一句语音指令,就能记录下眼前的一切。这种“无感拍摄”让第一视角记录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却也模糊了私人空间与公共领域的界限。

有科技博主实测,在早高峰拥挤的地铁里,人们根本无法察觉AI眼镜上微弱的拍摄提示灯。稍加技术改造,AI眼镜甚至能基于云端数据,在几秒内识别出陌生人的姓名、住址等敏感信息。更令人担忧的是,云端同步功能还能让这些拍摄到的数据瞬间变成“喂养”AI算法的原料。

也就是说,AI眼镜普及后,人们与隐私“裸奔”状态之间或许仅隔着一层薄薄的镜片。

当然,智能可穿戴设备带来的隐私危机由来已久。目前,全球范围内都在积极构建AI治理体系,约束跟AI技术相关的新型侵权行为。但现实是,法律监管的脚步远远跟不上技术创新的速度,厂商们也似乎更愿意在“发展中解决问题”。

科技发展的车轮不可阻挡,但AI眼镜的普及绝非简单的技术迭代,而是一场关于“自由边界”的社会实验——它迫使人们在享受科技便利与守护个人尊严之间寻找平衡点。解决之道并不是要遏制技术发展,而在于重构科技伦理体系。比如,尽快完善相关法律,以便对人脸识别、隐私数据滥用等侵权行为形成有效震慑;厂商们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更多地在产品设计中融入“科技善意”,积极设置无法关闭的强光或音效提示,开发遇特定手势自动停止拍摄的功能……

AI眼镜到底是“随身AI入口”,还是变身成行走的“针孔摄像头”,看似是事关技术创新的判断题,实则是一道涉及利益取舍的选择题。

编辑:吴桐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