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时报记者胡利娟
今年正值麋鹿保护工作开展40年,为宣传我国麋鹿保护的突出贡献,7月30日,“麋鹿回家40年”系列活动启动会上,我国首次对外发布麋鹿标准画像,包括雄鹿、雌鹿、幼鹿各一张。此举旨在确立麋鹿统一IP形象,这一兼具科学严谨性与艺术表现力的文化符号,以生动姿态讲述中国麋鹿种群的重生传奇,同步规范各类宣传场景的视觉表达。“麋鹿图库”同时上线,为公众提供权威视觉素材。
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此次发布的麋鹿标准画像不仅是一幅科学画像,更是我们献给麋鹿回归祖国母亲怀抱40年最隆重的“全家福”。自此开始,麋鹿家族在中国有了最正统、最权威、最美丽的“身份名片”。
麋鹿是我国的特有物种,在我国经历了商周时期的繁盛,19世纪末期流落海外本土灭绝的沧桑历程。1985年,我国实施麋鹿重引进项目,麋鹿重回故里,从此,呦呦鹿鸣再次响彻永定河畔。
40年来,我国大力开展麋鹿保护研究工作,通过建设麋鹿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国家级麋鹿自然保护区、鼓励并支持成立了社会公益组织等,形成了国家主导、社会参与的麋鹿保护体系,为麋鹿保护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同时,还在麋鹿遗传、行为、疾病、饲养管理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突破了疾病防控、饲养管理、遗传瓶颈等“三道难关”,绘制了麋鹿种群复壮、迁地建群、野化放归“三步走”路线图,为麋鹿保护提供了扎实的科技支撑。目前,我国麋鹿种群数量得到了大幅增长,从建群时的77只达到如今的1.4万余只,为麋鹿永续发展建立了强大的基因库。
活动现场,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展览部主任、研究员胡冀宁为大家讲述了《角尖上的家国记忆》。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副主任钟震宇则通过各种鹿科动物的“零部件”——头、角、蹄、尾,带领大家用拼图游戏的方式来“拼出”麋鹿,从而了解并认识麋鹿的“独家特征”。
据了解,“麋鹿回家40年系列活动”将开展丰富的内容。其中,8月24日,北京麋鹿苑将举办“生日快乐”——麋鹿回家40年活动,通过生日献礼、志愿宣讲、发布等活动,为麋鹿过一个别开生面的“生日派对”。同期开展的“赏国宝麋鹿,游皇家猎苑”夏秋科普游活动,邀请公众走进南海子麋鹿苑赏麋鹿、看展览、逛市集、亲小鹿。10月24日,麋鹿中心作为麋鹿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将组织召开“麋鹿回归40载,万鹿奔腾的生态奇迹”——首届麋鹿与生态保护国际研讨会,将汇集国内外科研、科普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麋鹿保护、鹿与生态、科普教育等深入探讨,进一步推进麋鹿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