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麋鹿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等单位在京共同启动“麋鹿回家40年”系列活动,并首次发布麋鹿标准像,为雄鹿、雌鹿和幼鹿确立权威图像标识。此举旨在解决长期存在的麋鹿与其他鹿类混淆现象,规范麋鹿名字和图像的科学使用。
从甲骨文到现代的文字迷局
殷商甲骨文中已有“麋”字,这是麋鹿最早的文献记录。此后,麋鹿频繁现身典籍:《孟子·梁惠王上》记载梁惠王观鸿雁麋鹿;《礼记·月令》提到“仲冬之月,麋角解”;《本草纲目》则强调“麋喜沼而属阴,冬至解角”的习性。这些记载表明,麋鹿曾是古人熟悉的物种。
然而,令人唏嘘的是,随着麋鹿野生种群的消失,清代乾隆皇帝在《麋角解说》中将麋鹿与梅花鹿混淆,称前者为“麈(zhǔ)”(通常指驼鹿),后者则为“麋”。时至今日,这种认知混乱仍在延续:学术翻译中常将马鹿、驼鹿误作麋鹿,比如,把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马鹿或者阿拉斯加的驼鹿错误地翻译为麋鹿;网络传播中,各类鹿种图像张冠李戴的现象比比皆是,让公众难辨真伪。
学名与英文名的中国印记
在生物分类学中,麋鹿隶属于哺乳纲偶蹄目鹿科麋鹿属。它的学名“Elaphurus davidianus”中,“Elaphurus”为长尾鹿属,凸显其长尾特征。这一全球通用的名称,是科学家交流、研究,以及制定保护政策的统一标准,避免了俗名混淆。
除了学名之外,麋鹿还有多个英文名,其中尤为特殊的是“milu”——这是1985年中英签署重(chónɡ)引进协议时,中方坚持采用的汉语拼音命名。这个充满中国韵味的名字,让麋鹿在世界舞台上始终带着鲜明的中国文化印记。
掌握四大特征可准确识别
作为一个独立的物种,麋鹿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要准确识别它,需掌握其四大关键特征:
一是体型。成年麋鹿体重150-250千克,小于马鹿和驼鹿,其中,马鹿体重超300千克,驼鹿体重则高达700千克。
二是角形。麋鹿角枝向后向上分叉,尖端朝后,与多数鹿类角枝向前分叉、角尖朝前迥异。这是麋鹿长期进化的结果,与其生活的湿地、沼泽环境及习性相关,以适应穿梭湿地时,减少芦苇和灌木的刮碰阻碍。
三是长尾。麋鹿尾长为70厘米,是鹿科动物中最长的,这也是其标准像的重要特征,作用在于驱赶蚊蝇。
四是蹄与脸型。麋鹿的蹄分4趾,2个主蹄宽大多肉且具有蹼状皮腱膜,不仅可适应沼泽地带行走,还有利于在水中快速游动。其脸长似马脸,便于水下取食时观察周围环境,警戒天敌。
重塑科学认知助力保护与科普
名称与图像的混乱,折射出公众对麋鹿的陌生。此次麋鹿标准像的发布如同“身份钥匙”,可辨信息真伪,助力保护与科普。公众可通过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官网查阅并获取麋鹿图像资料,正确认知这一自然与文化的双重瑰宝。每一处细节的准确呈现,都是对物种最好的保护。
(作者系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