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时报记者 项铮
“温度每升高1℃,花粉季就会延长0.9-1.6周,致敏花粉浓度上升18%-32%。”在8月9日召开的“第十届中国过敏防治周”线上主题发布会上,中国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医师分会名誉会长、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主任医师尹佳通过翔实的数据和研究成果揭示了气候变化与过敏性疾病的密切关联。
每年八月的第二周是“中国过敏防治周”,迄今这一健康主题日已走过十年历程。本届防治周的发布会以“气候、环境与健康:探索过敏防治绿色解决方案”为主题,通过专家讲座、科普展示、历程回顾等形式,旨在向公众传递科学、实用的过敏防治知识,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过敏医学领域的实践。
在发布会上,尹佳在《气候、环境与健康:探索过敏防治绿色解决方案》主题报告中指出,对美国60个花粉站1990-2018年的数据模型分析显示,温度每升1℃,花粉季约延长8天。世界各地花粉季均有延长趋势——加拿大豚草花粉季自1995至2009年延长3周多,美国春季花粉季开始得更早,英国植物开花日较10年前平均提前4.5日,波兰和意大利的花粉季节也均有延长,杂草花粉还在致敏率低的地区入侵和扩张。
针对这些问题,尹佳提出,通过改善室内外环境、选择绿色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降低过敏风险。她引用2022年7国46城的横断面研究指出,城市植被覆盖率每增加10%,6-7岁儿童过敏性鼻炎患病率下降3.5%。她建议通过城市树木致敏性分类及替代等基于致敏潜力分类的城市绿化策略进行环境干预。
“夏秋季花粉与哮喘密切相关,一些患者7月下旬开始哮喘,至降温后症状才完全缓解。”尹佳认为,气候变化加剧过敏与哮喘。气候变化,导致环境过敏原暴露增加,比如温室气体增加、全球气温上升、污染物增多等。另外是微生物影响,如俄罗斯年轻人群皮肤和鼻部的微生物群比芬兰人群更丰富多样,而微生物会引导基因激活和表观遗传适应。还有一种是上皮屏障假说,即上皮屏障功能受损的个体,其上皮细胞内常发生炎症反应,释放多种警报信号,吸引促炎细胞聚集,且导致上皮屏障功能障碍的免疫机制主要涉及2型免疫反应,最终导致过敏致敏状态的形成及过敏反应的发生。
记者了解到,十年来,中国过敏防治周的主题不断深化,反映了我国过敏医学关注领域的拓展。2016年,首届中国过敏防治周以“呼吸与共,聚力抗敏”为主题,正式拉开中国过敏规范化防治的序幕。之后推动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的普及,助力多地医院建立过敏专科,与全球倡议同步,提升公众急救意识等。2025年则以“气候、环境与健康”为主题,探索过敏防治的可持续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