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七下八上”主汛期,即每年的7月16日至8月15日,北京的雨似乎断断续续没停过。“北京一周内两次暴雨红警”“北京为何频繁强降雨”等话题相继登上热搜。
中央气象台数据显示,7月1日至8月13日,北京共发布暴雨预警16次,其中暴雨蓝色预警9次,黄色预警3次,橙色、红色预警各2次。
“今年北京降雨异常偏多的主要原因,是大气环流异常。”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首席科学家曹云昌表示,7月以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位置偏北并稳定维持,副热带高压西部和北部边缘偏南暖湿急流强、大气不稳定性高,产生有利于北方持续性强降水过程的水汽和热力环境条件。
同时,7月中下旬副热带高压南侧洋面热带系统活跃,也额外加强了向北方地区的水汽输送。副热带高压北部边缘的西风带短波槽等天气系统活动较为频繁,在北方地区重复造成多次降水过程。
此外,今年北京降雨多与地形、局地强化机制有关,曹云昌认为,北部燕山、太行山脉迫使暖湿气流抬升,触发连续对流雨团沿西南风移动,形成重复降雨的“列车效应”——在山前地区重复出现多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山区降雨效率较平原提升10倍,导致北京累计降水量较历史同期明显偏多。
所谓“列车效应”,是气象学中描述多个对流云团像列车一样,依次经过同一地区,导致短时强降水频繁叠加的现象。这种现象会显著增加累计降水量,引发大暴雨甚至特大暴雨。
8月7日,立秋已至。曹云昌强调,立秋不等于入秋,北京常年入秋时间为9月13日,气象意义上的秋天还要等一段时间。而且,北方仍处于华北雨季,目前依然是多雨的季节。在近期高温高湿的天气背景下,如果天气系统配合得比较好,或者副热带高压外围水汽输送比较强,还会产生比较明显的降雨。
随着全球变暖,气温每升高1℃,空气饱和水汽含量增加7%。我国北方气候暖湿效应显著,气候带北移,使得此类极端降雨事件可能成为“新常态”。在曹云昌看来,今年北京降雨增强现象并非偶然,如此前曾出现过2012年“7·21”特大暴雨和2023年华北强降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