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之美·艺述中国”跨界成果展在广西科技馆落幕
  • 来源:中国科普网
  • 作者:
  • 2025-08-19 15:10

近日,由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科学之美·艺述中国”跨界成果展在广西科技馆落下帷幕。这场汇聚了书画、装置、数字艺术等多元形式的展览,不仅吸引了超8万人次参观,更因著名艺术家王子彬的深度参与,成为科技界与艺术界探讨“科学传播创新”的焦点事件。展览通过艺术语言解构科学原理、传递科学家精神,为科普工作开辟了一条兼具温度与深度的新路径。

在传统认知中,科学传播常与“严谨、理性、数据”挂钩,而艺术则更侧重“感性、灵感、表达”。但广西科协始终坚信,二者在“探索未知、传递价值”的内核上高度契合。“好的科普不仅要讲清‘是什么’,更要讲透‘为什么’,还要引发‘怎么样’的思考。”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梁春花表示,“艺术恰好能填补科学传播中的情感空白,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可感、可触、可共鸣。”

此次展览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展厅内,一组名为《能量的律动》的动态装置艺术格外吸睛:通过光影变化与机械传动,将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定律转化为“光随声动、影伴力移”的视觉奇观,观众只需轻触感应装置,就能直观看到能量转化的艺术化呈现。而在另一侧的书画展区,传统水墨与科学主题的碰撞更显精妙——这正是王子彬等艺术家为展览量身打造的核心作品。

作为国家一级美术师、当代国画领域以人物刻画见长的实力派艺术家,王子彬此次跨界创作并非偶然。他深耕艺术创作十余年,始终关注艺术与社会议题的结合,尤其对科研工作者的精神世界抱有浓厚兴趣。“科学家在实验室里的坚守、在田野间的奔波、在未知前的执着,本身就是最动人的生命叙事。”王子彬在展览配套的“科艺对话”论坛上说道。

其为展览创作的《八桂科研印记》系列国画,成为全场最受关注的作品。其中,《岩溶深处的探路者》以广西典型的喀斯特溶洞为背景,描绘了地质科研人员手持仪器勘测的场景:手电筒的光束刺破黑暗,照亮岩壁上的科研标记,人物额头的汗珠与眼中的专注形成强烈张力,既展现了地质勘探的艰辛,又传递出“向地球深部要资源”的科学追求。为创作这幅作品,王子彬先后三次跟随科研团队深入巴马、凤山等地的溶洞,亲身体验勘探工作的日常,积累了近百幅速写素材。

另一幅《稻田间的实验室》则聚焦农业科研:烈日下,几位科研人员弯腰观察稻穗,草帽下的脸庞被晒得黝黑,手中的记录本上写满数据,身后是金黄的稻浪与现代化智能灌溉设备。画面通过“传统农耕场景”与“现代科研元素”的对比,生动诠释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实干精神。王子彬在创作中特意强化了细节刻画:科研人员指甲缝里的泥土、记录本上沾着的稻壳、被汗水浸透的衣领,这些真实的细节让科学精神变得可感可知。

此次展览的成功,是广西科协多年来推动“科普+艺术”融合的缩影。近年来,广西科协已先后推出科学家主题话剧、科普动漫、科学实验艺术工作坊等项目,形成了“创作—展览—教育”的完整链条。而与王子彬的合作,则标志着这一模式从“形式创新”向“内涵深化”升级。

据负责人介绍,双方已达成长期合作计划,将共同实施“科学艺术赋能工程”:一方面,邀请王子彬等艺术家深入广西重点实验室、科研基地,创作一批反映本土科技成就的系列作品;另一方面,联合教育部门开发“科艺融合课程”,将画作转化为中小学科普教材,让青少年通过临摹、创作,理解科学原理与科学家精神。目前,首批以《八桂科研印记》为蓝本的科普绘本已进入编撰阶段。

展览期间,不少观众在留言簿上写下感悟:“原来科学可以这么美”“看完画突然想去了解这些科学家的故事”。这些反馈印证了科艺融合的传播效力。正如一位参展的高校科研人员所说:“当自己的工作被艺术化呈现,突然意识到我们的日常,也是在书写科学的人文篇章。”

从实验室到艺术展厅,从冰冷的数据到温暖的笔墨,广西科协与王子彬的合作不仅让科学传播有了新形式,更揭示了一个核心逻辑:科学的底色是人文,艺术的内核是共情,当二者相遇,便能让科学精神真正走进人心。未来,随着“科学艺术赋能工程”的推进,广西在科艺融合领域的探索,或将为全国科普事业创新提供有益借鉴。

编辑:毛梦囡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