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城市化进程一直在加速,传统规划治理模式渐显乏力,人工智能(AI)正成为破解难题的关键力量。近日,在2025城市规划新技术专题会上,全国规划领域的专家学者集聚一堂,共同探讨大模型在城市规划中的创新应用。
从智能调节交通信号灯到科学规划社区公园,AI正以科技之力重塑城市空间,让城市更懂人心、更具温度。
AI让生活空间更加智能
过去,城市规划师们要在堆积如山的图纸和数据中寻找规律,仅整理人口分布、交通流量这些基础数据,就要耗费大量时间,还容易因为人工分析的局限性出现偏差。如今,AI成了规划师的“超级大脑”,能轻松处理海量数据,让规划工作事半功倍。
在交通规划领域,AI就像一位“交通指挥官”,通过分析城市的交通大数据,精准找出早晚高峰的拥堵节点和时段。比如,在一些大城市,AI系统能实时监测主干道车流量,自动调整信号灯时长,甚至提前预测拥堵点,为交通部门提供优化建议。不少城市的快速路通过AI优化后,通勤时间大幅缩短,市民出行不再被堵在路上“望车兴叹”。
在城市空间布局上,AI更是展现出“创意设计师”的才能。借助生成式对抗网络等技术,它能根据土地用途、生态保护等要求,在短时间内生成十几种甚至几十种布局方案。规划师只需在AI方案的基础上,加入人文关怀和文化特色进行优化。
近年来,不少城市的新区规划都有AI的参与:有的社区实现了住宅、商业、办公的合理混合,居民下楼就能购物、上班;有的片区规划了连续的绿色廊道,出门步行5分钟就能走进公园。这些充满智慧的设计,让城市空间既高效又舒适,居民的生活品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
AI让宜居体验触手可及
AI不仅改变了规划的工具和方法,更推动着城市规划理论的革新。
传统规划往往依靠经验和定性分析,面对复杂的城市问题时常“力不从心”。AI带来的“数据驱动”规划理论,就像给规划师装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通过分析人口流动、产业分布、环境变化等海量数据,AI能总结出城市发展的规律,预测未来趋势。比如,通过分析居民出行数据和消费习惯,AI能精准判断某个区域需要增加学校还是医院,需要建设公园还是商场,让规划决策不再“拍脑袋”,而是跟着数据和需求走。
在具体规划实施中,AI还带来了“未卜先知”的能力。地理信息系统与AI结合后,能把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变成动态的数字模型。规划师可以在电脑上模拟不同规划方案的效果:如果在这里建一座高架桥,周边交通会有怎样的变化?如果增加一片绿地,对周边空气质量有多大改善?这种“先模拟后建设”的方法,能提前发现规划中的问题并优化,避免了“建了又拆”的浪费。在一些城市的旧区改造中,AI通过模拟不同改造方案的采光、通风效果,帮助规划师设计出更宜居的居住环境,让老城区焕发新生。
AI技术在城市规划和治理中的广泛应用,最终都转化成为实实在在的宜居体验。越来越多的居民发现,家附近的公园变多了,步行10分钟就能找到休闲锻炼的地方;孩子上学、老人就医的距离更近了,生活琐事不再需要大量耗时奔波;出门坐公交、地铁更准时,堵车的烦恼越来越少……从交通顺畅到环境优美,从生活便利到社区温暖,AI正在用科技的力量编织着宜居城市的蓝图。
(作者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