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郭德军 科普时报记者张英贤
今年9月是最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颁布实施以来首个全国科普月。根据天津市纲要办《关于组织开展2025年天津市全国科普月活动的通知》(津纲要办发〔2025〕3号)要求,天津市西青区科协作为科普工作的主要社会力量,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精心谋划,会同区教育局、区农业农村委、区卫健委、天津理工大学、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等主席成员单位聚焦重点人群,采取“七进”的形式,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广泛组织开展“十大”系列科普活动。
一是举办天津市西青区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围绕活动主题,在杨柳青广场举办“天津市西青区全国科普月启动仪式暨主场活动”,集成各方优质资源,突出地域特色,打造具有示范性、引领性、创新性、群众性的西青区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现场将设立《科普法》宣传区、志愿服务区、体验互动区、科技创新成果展示区等。
二是《科普法》宣传学习专项行动。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全面展开。线上:充实区级媒体以及“科润西青”数字化平台的内容资源,有效提升社会公众的科普法治意识。线下:邀请中国科普研究所专家,围绕新修订《科普法》的立法背景、核心条款等进行深度解读。同时,在街镇(开发区)采取“巡展+定点宣传”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系列活动,推动《科普法》学习宣传全领域覆盖。
三是“健康生活、乐享人生”科普进村(居)专场活动。集成区内外优质医疗康养机构资源,通过健康保健科普知识宣传、科普节目展演、义诊等方式,向公众普及实用的健康养生科普知识,推广科学的健康生活方式。
四是“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创新推动农业发展”科普进乡村专场活动。邀请天津农科院、农学院等单位业内专家围绕“推动‘三品一标’品牌打造”、农药化肥使用、节能灌溉、蔬菜种植等内容,采取“理论授课+实践实训+观摩交流”的培训模式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把脉”指导,服务一线群众,助力乡村振兴。
五是“插上科技的翅膀、播种明天的希望”科普进校园专场活动。以推动科普示范校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学校在科普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多形式、多渠道地为青少年学生提供科普活动阵地。通过征集遴选全区各中小学科技创新项目(作品)、科普实验装置、科普文艺节目等特色成果,以集中展示、沉浸式、体验式的科普教育方式,拉近学生与科学的距离,开阔学生们的视野,激发学生们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引导他们从小树立创新意识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是“赋能创新、聚力发展”科普进企业专场活动。邀请天津工业大学等驻区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等作前沿报告、科研项目路演等,通过分享产业发展趋势、前沿科技动态等,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赋能区域产业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七是“‘拾光’行动:点亮光明晚年、关爱老年人眼健康”科普专场活动。聚焦老年人常见的眼科疾病,通过邀请眼科医院专家围绕爱眼护眼作主旨报告、发布“拾光”行动计划、义诊等,传递“全程视力可望可及”的健康愿景,增强爱眼护眼意识,助力他们以更好的视觉品质走好求知求学旅程,持续推动“银龄跨越数字鸿沟”科普专项行动的深入开展。
八是科学家(精神)进校园专项行动。邀请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员为属地中小学作专场报告,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引导青少年走近科学家、理解科学家精神内核,激发科学探索热情,树立崇尚科学、立志成才、报效国家的理想信念。
九是“气象科普零距离、共筑安全新防线”科普专项活动。采用“理论授课+实地参观”形式,邀请气象专家作授课宣讲,科普“风、雨、雷、电”等常见天气现象、预警信号含义及防灾措施。同时,带领公众走进气象科普基地实地观察气象观测设备,了解人工影响天气原理,提升公众应对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进一步增强气候危机意识与节能减排责任感。
十是“走进科技小院、分享创新成果”科普阵地探未来专项活动。通过实地参观科技小院,了解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服务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分享涉农的科技人员团队直接驻扎在农村第一线,“零距离”持续地指导当地农民、企业和政府,在推动农业提升发展质量和乡村绿色发展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效,激发人们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和厚爱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情怀。
全国科普月期间,天津市西青区科协将以“十大”系列活动为示范引领,立足面向基层、服务发展、全民普惠,着力打造“主场活动-系列联合行动-各街镇各部门重点特色活动”三级活动组织架构,推动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密切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