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织女织出了“牵牛花”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顾卓雅
  • 2025-08-29 10:05

8月29日是农历七月初七,中国传统七夕节。若天气晴好,在城郊仰望夜空,你或许可以看见银河横贯天际,两侧各有一颗明亮的星星遥遥相望。东边的是天鹰座牵牛星,它身边的两颗小星,常被想象为扁担两头挑着的孩子。西边的是天琴座织女星,周围四颗小星勾勒出一个平行四边形,犹如织布的梭子。

如果你问织女织的是什么布?大约不是人间寻常的绫罗绸缎,而更似晨曦中一朵淡蓝色小花。这朵淡蓝色小花就是牵牛花。宋代诗人杨万里在《牵牛花三首》中写道:“天孙为织碧云裳”。传说中的织女是天界的“天孙”,诗人将牵牛花轻盈的花瓣,想象成织女以云霞织就的裙摆。更奇妙的是,此花颜色流转变幻,清晨是蓝色,午后慢慢转为紫红,恰如诗人杨万里所说的“晩卸蓝裳著茜衫”,仿佛织女换下晨衣,披上暮色。

被诗人吟咏的牵牛花,它的名字虽源于天上的牵牛星,但其本身却并非来自星辰,而是生长于人间烟火。南北朝时的本草学家陶弘景说,“此药始出田野人牵牛谢药,故以名之。”相传有病人因这种花的药性而得救,牵着牛登门谢医,此花由此而得名。这段带着泥土气息的往事,无关银河情愫,却浸润着质朴的人间温情。

当七夕的故事在人间流传,地上这株与星同名的花,也悄然进入诗行。宋代诗人危稹在《牵牛花》中咏道:“应是折从河鼓手,天孙斜插鬓云香”,让牵牛花插上织女的发髻。

无巧不成书,牵牛花的花期恰在农历七月。每逢此时,它便伸展着纤细却顽强的藤蔓,如同静默的相思般执着地缠绕攀援,爬上篱笆与栏杆,在清晨绽开一片“碧云裳”。这并非偶然,作为短日照植物,牵牛花对光照极其敏感。只有当夏末秋初、阳光渐短、暗夜渐长时,花芽才会被唤醒。因此,牵牛花总是在七夕前后如期绽放,仿佛在回应人间仰望星空的目光。

牵牛花属于旋花科,原产热带美洲,早在魏晋时已传入我国。虽然在文学中常与牵牛织女的故事相伴,却很少出现在七夕的花束中。这或许是因为它没有挺拔的花枝,轻薄柔软的花瓣在采摘后很快便会凋谢,难以承受精致包装和长途颠簸。恰似短暂的鹊桥相会,不求朝暮厮守,只是倔强而自由地珍惜片刻相逢。宋代诗人林逋(bū)山因而在《牵牛花》中感怀:“天孙滴下相思泪,长向秋深结此花”,这晨露中的花朵,宛似星辰凝成的泪珠。牵牛花不适合被“赠予”,却常在不经意间被“遇见”,它不为表白盛开,却有属于自己的平凡浪漫。

牵牛花还有个别称是“勤娘子”。每一朵花清晨初开,午后日光稍炽,它便开始闭合枯萎,只能维持半天光景。但到了第二天清晨,新的花朵又会在藤蔓上准时绽放,日日更新,从不停歇,直至秋霜染黄藤蔓。

所以你无法在夜晚赏星的同时,又见牵牛花的盛放。它们在日夜交替间,守着各自的时辰。但无须遗憾,当我们仰望永恒的星河,不妨任思绪遨游于宇宙的辽阔浪漫。而当我们俯看庭院墙边,也能发现那些真实、短暂却生生不息的日常之美。

(作者系生物信息学博士、上海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吴桐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