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淮安市京杭大运河与淮河入海水道交汇处,有一座令人称奇的“水上立交”。它上建通航渡槽,下设泄洪涵洞,如同城市道路中的立交桥,让南来北往的船只与奔流向海的洪水各行其道、互不影响。它是目前亚洲规模最大的“水上立交”枢纽工程。
淮河是我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历史上,淮河曾是一条独流入海的河流,后被黄河抢道使其水系紊乱、尾闾(lǘ)缺失、中下游河道淤塞,水患频发。为解决淮河入海难题,1951年国家在洪泽湖东畔开挖苏北灌溉总渠,让淮河洪水有了新的入海通道、苏北平原有了新的灌溉渠道、水路运输有了新的通行航道。
2000年淮河入海水道与京杭大运河水上立交工程开建,用近3年时间建设了“上槽下洞”结构——上方建长125.7米、宽80米的京杭大运河二级航道;下方设15个涵洞,每秒泄洪2270立方米。这一创新,实现了京杭大运河与淮河入海水道在地理空间上有所交集,但行船与泄洪等功能上又能互不干涉的目标。
如今,淮河入海水道再次升级,除了增加30个泄洪孔外,新地涵上部京杭运河航槽宽度将达到91米。升级后,地涵将由15孔增至45孔,行洪能力将提升至7000立方米/秒,淮河调蓄湖——洪泽湖的防洪能力将从100年一遇提高至300年一遇。这座“水上立交”也将由亚洲最大变成世界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