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研学游持续火爆,已成为文旅消费热点。《2024-2025年中国研学游经济市场运行监测报告》披露,今年研学旅行市场规模预计达2132亿元,同比增长19%。
8月24日上午,我到位于江苏溧阳的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出席全国科技小记者第二届科普创作展示活动颁奖典礼,同时见证了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报分会会长郝建新为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授予“全国科技小记者联盟科普研学基地”牌匾,还与参加第二届全国科技小记者夏令营的科技小记者们做了创作交流。
以“科学少年 创想未来”为主题的本届夏令营内容丰富多彩,为科技小记者们提供了近距离接触科研一线、对话科学家的宝贵机会。几天内,他们先后涉足“掌控电之源”实验课、钠离子电池科普沙龙、“锂电池vs 钠电池”科学辩论赛、AI创作课、科学实验秀、科学舞台剧排演等多项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地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
来自安徽省滁州市紫薇小学的六年级学生尤宇铭创作的科普文章《人造小太阳托卡马克装置》,获得了全国科技小记者第二届科普创作展示活动一等奖。受邀参加夏令营,对他应该也是一种荣誉激励。他告诉我,这几天感到收获特别大:在创新实验课上,弄清楚了锂电池的基本结构,以及如何制作简易的锂电池;在科学辩论赛上,领悟到课程学习和科学探索中要学会从不同的视角去看问题;在科学实验秀上,从老师演示的多个有趣、新颖的科学实验中,特别是通过“火焰龙卷实验”,增进了对自然灾害中的旋转气旋的了解,在大饱眼福的同时也学到了很多科学知识。
获奖科技辅导员、南京仙林外国语学校伯乐中学教师倪朝辉分享了他的“带队”经验:平日里,我们引导学生从生活点滴中汲取灵感,鼓励他们勇于尝试、敢于突破,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他们在面对问题时,能够不拘一格、另辟蹊径。而在辅导过程中,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他们广泛涉猎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类科技活动,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中积累经验、提升技能、锻炼自己。
跟与会的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聊研学,大家都认同一类具有“沉浸式”特点且生动可触的研学活动。即是在沉浸式真实场景中,创设一种特定的“生活”场域,通过任务驱动、动手实践、跨学科学习等方式,帮助孩子们在体验中系统性、整体性地认识世界。这种连接校内外、融通“知”与“行”的研学,当使孩子们的知识、视野和思维空间都得以扩展;而且,其科学素养的提升也不仅体现为知识学习的延伸,更表现为理性思维与创新意识的融合。
当然,这都需要对研学主题好好来一番有深度的“科学设计”,别是那种缺“研”少“学”、仅是玩个旅行“打卡”花活的研学游!
3年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中增加了“研学旅行指导师”这一职业。2024年,它更名为“研学旅游指导师”。一字之差,内涵有异。职业标准,呼之欲出。
走,到“行走的课堂”中增长见识、拓宽视野,让研学之旅更加生动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