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观察
前不久,泡泡玛特新品未售先火,定价199元的MOKOKO挂件在二手平台炒到1999元;《浪浪山小妖怪》玩偶3天销量破万,补货5次仍供不应求;暑期档电影衍生品收入同比激增120%……惊人数据背后,是“谷子经济”正在席卷年轻消费市场。
“谷子”源自英语“goods”的音译,原本指二次元周边产品,如今已扩展到整个潮流玩具领域。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谷子经济”市场规模达1689亿元,同比增长超40%,预计2029年将突破3000亿元。
年轻人为何甘愿为一枚铁皮徽章、一个玩偶,花费重金?
核心在于“悦己消费”的兴起。成长在物质丰沛时代的年轻人,不再满足于基本物质需求,更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而“谷子”就像情感的载体,能让屏幕里的角色走进现实生活,带来温暖的“陪伴感”。
盲盒机制、限量发售和“晒谷”等社交属性,则让“谷子”的魅力倍增。在年轻人的社交圈里,拥有稀有款、隐藏款就像拿到“圈层通行证”,潮玩成了社交货币和身份象征。“可能升值”的心理也让不少人动心,毕竟谁不想自己的爱好既能带来快乐,又能保值增值呢?
国产IP的崛起,更是给“谷子经济”添了把火。从《哪吒之魔童闹海》到《浪浪山小妖怪》,从泡泡玛特到问童子,本土IP越来越懂年轻人的心思。这些带着中国文化印记的周边产品,能迅速引发情感共鸣,让消费者在下单时,不仅是买个物件,更是为一份情感认同和文化自信付费。
当然,“谷子”热潮下的隐忧,也不容忽视。
价格虚高是当前最突出的问题,一枚限量徽章炒到7万多元,显然背离了产品本身的价值;设计抄袭、创意匮乏也让不少“谷子”显得千篇一律,失去了情感载体应有的独特性;IP依赖风险也不容忽视,一旦游戏停运、动漫烂尾,曾经高价入手的周边可能一夜之间变得一文不值……
更需要警惕的是,纯消费主义带来的隐性绑架。当初中生为集齐限量款省下午餐费,当大学生为抽隐藏款透支生活费,纯粹的“吃谷”热爱就变成了攀比的焦虑,情感需求最终也异化成为经济负担。
年轻人为热爱和情怀付费本无可厚非,但也应守住理性的底线,不被炒作裹挟、不被攀比掏空,让“谷子”消费回归“悦己”的初心,成为滋养身心的温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