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慧 张少迪 科普时报记者胡利娟
中国著名竹乡浙江安吉,100万亩竹林绵延成海,堪称天然竹博物馆。2022年11月,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国家竹产业研究院正式挂牌,为践行这一理念增添了绿色生力军。
3年来,研究院积极响应“以竹代塑”号召,围绕全国竹产业高质量发展与浙江竹产业二次振兴目标,建体系、攻技术、促转化,将科研论文写在竹海里。
搭平台:16个创新联合体涌现实力
为推动竹产业转型升级,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牵头设立研究院,由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浙江省林业局、安吉县政府共建。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研究院院长于文吉研究员表示,研究院旨在打造全国竹产业人才集聚高地、科技创新纽带和成果转化平台的样板。
起步阶段,研究院快速搭建“1个平台+7个研究中心+N个创新联合体”框架。七大研究中心覆盖竹基新材料、竹工机械、笋竹开发等重点领域;联合行业领军企业设立16个创新基地,涵盖浙江佳禾、江西鲁丽、龙竹科技等企业。目前,452平方米的竹材综合利用实验室与创业创新基地已落地,二期建设正筹划推进。
聚人才:4 位院士领衔智库支撑
研究院着力建强科研与人才梯队,组建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坚、蒋剑春、吴义强、杜官本领衔的专家委员会,以及46人规模的专家智库。
在青年人才培育上,构建“院士指导-科学家交流-项目扶持-实践锻炼”体系:建成中国林科院研究生实践基地,联合内蒙古农大设博士后流动站,与浙江理工大、浙江农林大开展校企合作;打造青年科学家论坛,推出创新创业计划,助力人才成长与成果转化。
同时,研究院构建开放协同格局,与12家科研院所、高校及企业签约合作,携手中交集团、中国铁建等央企,探索创新链与供应链融合,推动新技术在重大工程中落地。
破难题:技术攻关结出丰硕成果
围绕竹产业链痛点,研究院建立“企业出题-研究院立题-产学研解题-市场验效”机制,首批启动8个重点项目,涉及高性能竹基材料、竹材剩余物转化等方向。
联合企业协同创新,研究院突破多项关键技术:研制出竹笋生物发酵酒,户外、家具、交通用竹基新材料等12项新产品,开发国内首台(套)竹基单元树脂浸渍连续化生产线等10项装备。其中,与安吉天友机械合作的备料连续化装备,效率提升30%、能耗降20%;与竹帝新材料联合开发的轻质高强竹复合板材,投产后预计年耗竹材30万吨。
此外,研究院在竹材生化利用上取得突破,与浙江竺尖生态合作研制出54.2°无甲醇竹笋蒸馏酒;牵头发布《重组竹地板》国家标准及3项行业/团体标准,还助力3个企业项目落地安吉,攻克竹条染色、防火等级提升等5项技术难题。
强服务:赋能产业发展显担当
研究院积极申报科研项目,获批浙江“高性能竹基新材料”省院合作项目、“竹木产品替代路径”林业碳汇项目,参与的国家林草局软科学项目也成功立项;还与湖州市林学会合作,完成“科创湖州”竹产业服务团任务。
团队深入浙、赣、闽等6省,调研百余家竹企与科研单位,编制浙江“以竹代塑”产品目录;开展技术培训超350人次,服务7个市县竹产业创新,为安吉120余家竹企提供全覆盖服务,规上企业服务率达100%。
过去2年多,研究院牵头举办全国竹产业技术创新大会、“以竹代塑”创新大会等活动,还亮相COP28绿色价值峰会、首届世界林木大会、央视《非遗里的中国》等平台,提升竹产业战略与公众关注度。
向未来:锚定全球领先谋新篇
研究院的快速发展,是科研人员推动“两山”转化的生动实践。于文吉表示,研究院将以新址建设为契机,打造全球领先的竹产业科创高地、产业载体与展示窗口,加速竹产业装备“走出去”与“以竹代塑”产品国际化,提升竹产业全球价值链竞争力。
当前,“以竹代塑”全球推进、绿色消费增长,竹产业迎来机遇。国家竹产业研究院将持续以科技创新、政策扶持、产业链协同为抓手,为竹产业发展注入科技动能,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中国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