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我们迎来了首个全国科普月。要知道,过去我们参与的是“全国科普日”,而今年,它升级了。这一变化可不只是时间的延长,它的内容也变得更丰富、更有趣了。
全国科普月由中国科协联合34家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成员单位共同部署开展。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冯身洪,在9月4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首个全国科普月,全社会科普活动大幅提升,参与面大规模拓展,这对于深入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意义深远。
这场科普盛会,已于9月1日拉开了大幕。一大早,作为全国科普月活动的主场,中国科技馆和国家科技传播中心门前人流如织,每位等待入场的观众眼中都充满了期盼。
从科普日到科普月,是去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做出的规定。“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改变科学研究的范式,也对科普的内容和传播带来了重要的影响。科技部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准确把握科普事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推动新时代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科技部九司司长刘育新说。
今年全国科普月的主题为“科技改变生活,创新赢得未来”。在活动主场,每个展台都坚持“可观看、可倾听、可互动”的理念,让深奥的科技变得亲切可感。整个科普月期间,主场活动将打造出“全月有活动、每周有主题、天天不重样”的科普嘉年华。
科普的魅力本该如此。正如活动现场观众所言:“一周太短,一个月能让更多人有计划、更深度地参与科普活动,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科普。”
不光主场活动精彩,全国各地也都在举办各式各样的科普活动,线上线下相结合,将科学的种子播撒到更远的角落。
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负责人周德进介绍,科普月期间,中国科学院将动员、部署院属单位开展一系列科普和科学教育活动。“除了支撑部分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中国科学院分布于全国各地的植物园、标本馆、天文台将全部开放;组织20个科研院所不少于100名院士,走进西部地区的党政机关、学校和企业开展丰富的科普活动;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将在15个省、28个地级市开展超过780场科普报告。”
“联动全国学会、地方科协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科普教育基地、科技馆体系、科技小院等各方面力量,在全国范围广泛开展科普报告话前沿、科学文化进基层等一系列特色活动,构建全领域行动、全地域覆盖、全媒体传播、全民参与共享的科普盛宴。”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部长倪志宇说。
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的启动,是我国全民科普的新起点。当老年人学会识别网络谣言,当孩子们因一场实验秀爱上科学——这些点点滴滴的改变,终将汇聚成科技强国的坚实基础。
更多内容详见02、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