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之变》:以科幻重释中式龙文化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寿夭
  • 2025-09-17 12:12

龙,作为中华文化的精神图腾,已在华夏大地绵延数千年。从农耕文明祈求风调雨顺的符号,到古代皇权不可僭越的象征,龙的形象早已融入民族血脉。

《述异记》记载“水虺(huǐ)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更是为龙的形象增添了神秘色彩。现如今,龙文化更是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舞龙、赛龙舟这样的民俗活动,还是文学、影视、游戏等艺术创作,龙的身影随处可见。

科幻为笔,书写科学探索与民族传承

龙到底是不是自然存在之物?

目前为止,这仍是个难以证伪的话题。但是,这并不阻碍人们的想象,甚至于科幻圈也“一本正经”研究起了龙。2019年,海漄写了一篇《龙骸》,对龙腾云驾雾、呼风唤雨的原理进行了科学设想,并构造了一个架空历史,假想人类对龙的解剖启发了飞艇的诞生。时隔多年,海漄与好友分形橙子合作,将二人对于龙的想象联合创作成科幻长篇《龙之变》,为古老的龙文化注入了全新活力。

《龙之变》跳出单一叙事框架,采取三条叙事线讲述古老传说中龙现身世间的故事。北魏郦道元幼时为龙所救,与龙结下不解之缘;郦氏后人郦逍根据祖传地图探秘可可西里,因缘际会之下于山洞遇龙,背负上重大使命;海军上校奉命执行一项神秘任务,打捞起神秘生物的组织,线索指向另一神秘物种“吞噬者”。当三条线索汇聚到一起时,人类与龙族并肩展开了一场拯救地球生态的巨兽之战。

书中故事并非天马行空,而是从科幻角度对龙、吞噬者,以及诸如“神识境”之类玄乎概念进行了大胆设想,也是书中人物探索精神的体现。人类探索自然的过程,亦是一个“大胆想象、小心求证”的过程。在历史上,很多事情曾被证伪,但古人对诸如“龙”等事物的追寻,推动着人类一步步探索自然,抽丝剥茧,发现真相。刘慈欣认为,科幻小说是在列举未来的可能性,《龙之变》无疑是这一观点的体现。

更难得的是,书中除了主角郦道元,还出现了大禹、李冰、邹衍、桑钦等震古烁今的先人角色,郦逍手中的地图更是承载着徐霞客等先辈的智慧,历经数百年岁月沉淀与传承而来。作者通过众多历史人物角色的描述,展现出了一种薪尽火传、生生不息的民族传承精神。

以龙为喻,折射天人合一与现实反思

《龙之变》深度融合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书中,郦道元幼时落水为龙所救,并被赋予意义深远的使命,其进入“神识境”(即心灵感应)见到大禹等先人的意志,受此影响,热衷踏勘山水寻龙;郦逍作为郦道元的后人,在遇龙后同样获得了龙族与世间万物心灵感应的强大能力。

《论语·雍也》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这阐述了智慧与仁德的特性差异,山的深沉与水的灵动,蕴含着中国人性与自然规律的深层契合,山水意象也是传统美学的重要范式。《龙之变》中龙潜伏于渊、人与龙之间的感应交流,也是中国人与大自然的亲近情感的一种体现。

《龙之变》也饱含对当下现实的反思。龙的天敌“吞噬者”是古往今来人类恶意与欲望的集合体,生态破坏使其聚合壮大,化为可怕的天基武器,为地球生态带来灭顶之灾。人类即使出动顶尖战力也难以将其消灭。这是当下人类生态困境的真实写照:破坏生态极其容易,想要恢复难上加难。

我国的科幻文学承担着部分激发科学兴趣、传播科学思想的社会功用,这一点在《龙之变》及许多其他作品中均有体现。地球资源有限,人类的快速发展必然伴随着资源的急剧消耗,若无法突破这一困境,生态恶化将不可避免且难以逆转。

《龙之变》不只是关于龙的幻想故事,更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华文化千百年来关于自然、文明与命运的思考。龙的传说给予了我们探索未知的勇气,而科幻的书写,则让这种勇气延伸至未来。正如古人仰望星空、推演“六龙历”来把握天地节律,如今的我们也在通过科学与文学的结合,继续追问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龙或许永远是一个未解之谜,但对龙的想象,正是人类永不枯竭的探索精神的象征。

(作者系网易蜗牛读书领读人、科幻书评人)

编辑:吴桐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