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唱会一票难求:人们为何愿为“情绪价值”买单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马爱平
  • 2025-09-17 12:12

当孙燕姿上海演唱会8万张门票在几秒内售罄,当54.3万人争抢刀郎演唱会门票导致票务系统瘫痪,当周杰伦杭州演唱会雨中万人大合唱成为社交平台热点——2025年的中国演出市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热潮。

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演出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969.1亿元。其中,浙江省上半年举办88场大型演唱会,带动文旅综合消费超80亿元。这场席卷全国的“演唱会经济”背后,是大众心理需求的深刻变迁与消费模式的悄然转型。

供需共振:从压抑释放到体验升级

演唱会市场的爆发是线下娱乐需求的集中释放。环球音乐大中华区高管徐毅将超级巡演形象地比喻为“产业强心剂”。在当前演出市场火爆的大背景下,他透露,2024年全球顶尖演出商LiveNation门票销量突破1.5亿张,而2025年大型演出预订率已超六成。这进一步彰显了演出市场的强劲活力。

这种热度背后,是流媒体时代音乐传播的破壁效应——数字平台让好音乐更快触达听众,而线下演唱会则成为情感连接的终极场景。以五月天重庆演唱会为例,现场气氛热烈非凡,吸引了12万歌迷入场,其中64.2%为跨城观演者,他们不仅为音乐买单,更为一场精心策划、充满回忆点的情感体验奔赴,足见线下演唱会的独特魅力。

心理重构:情绪价值成消费新内核

“看3小时演唱会,兑换30天好心情”已成为“Z世代”(1995年到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的消费共识。社交平台Soul App联合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2025 Z世代情绪消费报告》显示,近六成青年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月均支出达949元,其中演唱会等体验消费占比39.4%。这种消费转向背后,是当代人对情感共鸣的迫切渴求。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副教授杨永丰将演唱会热潮解读为“疫情后群体联结焦渴的释放”。他分析:“此前人们被限制在狭小空间,对内心情感和群体联结产生强烈需求,演唱会恰好提供了这种情感出口。”在伍佰杭州演唱会上,观众在《白鸽》吉他solo中集体落泪;在易烊千玺上海演唱会上,上万手机闪光灯组成的星河让95%的外地观众获得强烈归属感,这些场景印证了集体情绪共振的魔力。

演唱会创造的“仪式感、参与感、互动感”正在重塑消费逻辑。广州观众郑小琳30天内连看3场演唱会,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场氛围能瞬间让人忘记烦恼,某句歌词击中你的瞬间,那种共鸣感无可替代。”这种体验式消费带来的愉悦感,正是物质消费难以满足的心理需求。

软刚需崛起:从“社交货币”到身份认同

在年轻人的消费清单上,演唱会已从“可选消费”升级为“软刚需”。这种刚需体现在情绪疗愈、社交资本与身份认同三个维度。心理学研究显示,现场音乐会能带来强烈的愉悦感、幸福感和人生意义感,且这些积极情绪能够持续一周以上,有效缓解现代社会孤独感。

社交平台的传播放大效应更让演唱会成为“社交货币”。“90后”歌迷雷小姐为易烊千玺演唱会定制应援妆,在朋友圈发布现场视频获得数百点赞;墨尔本留学生跨越赤道观演的经历,成为社交圈的热门话题。正如浙江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学院副院长何苗观察到的,社交媒体上演唱会片段的循环传播,进一步推高了这场全民热潮。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消费趋势正在打破年龄界限。刀郎演唱会中50岁以上观众占比达44.5%,张学友演唱会40岁以上购票者接近半数。从“Z世代”到“银发群体”,不同年龄层都在演唱会中寻找情感寄托——年轻人释放职场压力,中年人重温青春记忆,这种跨代际的情感共鸣,让演唱会成为罕见的全民文化现象。

当演唱会经济拉动城市经济,当演出市场从流量盛宴转向长期红利,这场热潮已超越娱乐范畴,成为观察中国社会心理与消费升级的重要窗口。在虚拟社交泛滥的时代,真实的集体共鸣正在成为最珍贵的消费品,而演唱会,正是这种情感需求的最佳载体。

编辑:吴桐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