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霄涵 刘云飞)今年9月,我国迎来首个“全国科普月”。9月19日,第七届“地质与人”天竺论坛暨全国科普月地质科普专题活动在北京天竺地面沉降展览馆顺利召开。北京市地质环境监测所、北京市工程地质研究所(以下简称“市地环所”“市工程所”)“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地质领域专家学者、媒体记者及科普爱好者,近50人参会。
本届天竺论坛紧扣全国科普月“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夯实科技强国基础”主题,围绕“学术传承、科普惠民、文化赋能”三大主线,通过学术交流、代际对话、科普讲堂等多元形式,在庆贺市地环所、市工程所成立七十周年之际,为两所携手共进、砥砺前行的辉煌篇章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学术传承篇:格物致知·前沿对话
会议认为,举办本次活动的三重时代召唤。其一,响应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不仅要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精神落到实处,更要以地学知识服务社会,让科学的光芒照亮每一个角落。其二,传承七十载薪火的历史契机,七十年来从罗盘测量到遥感解译,从野外填图到智能建模,我们始终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的科学家精神为指引,一以贯之地服务首都发展。其三,夯实科技强国根基的现实需要,期望通过学术交流与科普惠民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地质科学在守护城市地质安全、保障城市供水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让“藏在地下的科学”走进公众视野,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行性工作,七十年来两所的地质工作者扎根北京,在地下水监测、地面沉降防控、工程地质保障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今天我们以论坛为媒、以科普为桥,既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承诺。我们承诺让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频共振,让地质智慧更好地服务人民、造福社会。
主旨报告环节中,政府津贴获得者、李四光精神传承专家,原北京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队长叶超以《格物致知七十载水润京华守初心——科技支撑首都安全》为题带来了精彩讲座。回望过去,七十载队史依然历历在目。伴随着他的讲述,大家看到了自1955年建队之时,为解决建国初期城市供水难题的艰辛,2008年改革后专注城市地质、生态地质领域的持续奋进,到如今服务城市建设与居民生活,为首都城市安全提供基础支撑的使命。随后,叶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解析了地质工作如何通过“调查-分析-总结-创新”的“格物”路径,在地下水监测、地面沉降防治、工程地质保障、生态修复等领域实现“致知”突破,诠释地质科学的百年探索与当代使命,并以怀柔水源地、龙旺庄隐伏灰岩的应急供水与应急水源地勘探为例,深度解析了应急水源地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
自然资源部资深专家、原北京市地质工程勘察院总工程师陈刚带来了题为《凝心聚力,破浪前行——工程地质发展回顾》的精彩讲座。以工程地质发展之路为主线,陈刚讲述了初创拓荒时期解决地铁降水等多项难题的探索实践;进而进军公路勘察领域,走出国门参与海外项目、顺利完成北京新机场等具有新世纪、新水平的标志性工程的成长突破;再到如今借助科技力量在极端恶劣环境与复杂灾害场景中圆满完成应急调查任务、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网络地质安全监测预警平台等工作,实现了线下与线上的全方位覆盖,真正在工程地质和地灾应急领域实现卓越领航。
与老一辈地质工作者不同,两位青年地质科技骨干代表的分享则聚焦技术创新在地质领域攻坚中的具体实践。陈伟建就《人工智能赋能地质工作新范式》作主旨报告,系统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地质领域中的前沿应用与发展前景。他展示了由市地环所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制作的纪录片,视频里,一张张富有历史意义的地质领域老照片在AI技术的助力下“动起来”,彰显出新兴科技的无穷魅力,引起了现场观众的热烈反响。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浪潮正为地质工作注入全新活力,让传统地学焕发崭新光彩。
郑然以《智能采集·地质焕新——北京地勘智能采集终端从研发攻坚到场景应用》为主题,围绕地勘智能采集终端自主开发的重要性、第一代RTU到第四代的发展进步、突发地质灾害方向的应用成果等进行了分享,充分展现了地质人顺应时代发展,不断开拓创新的优秀品质。
主旨报告结束后,市工程所所长何运晏作为承办单位代表作总结发言,他表示,希望在场同仁传承老一辈的坚守初心,激发青年一代的创新锐气,让“格物致知”的科学精神在实践中扎根,让“同心筑梦”的奋斗力量在传承中凝聚,继续为首都地质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城市安全的守护书写更精彩的篇章。
温情联结篇:同心筑梦·代际同行
间隙,视频《探访院队七十年发展历程中的探索者与筑梦人》在会场循环播放。该视频以纪录片的形式展现了十余位老领导、资深老专家和特殊贡献者宝贵的“精神礼物”。他们面对镜头后的“我们”语重心长、侃侃而谈,回忆了自己在任期间做过的重大项目、克服的重大困难,分享了“地质人”最需要坚守的精神品质和对新一代地质工作者的殷切嘱托,体现了两所七十载发展历程中的关键决策、技术突破与精神传承。
嘉宾们在视频的感染下有感而发、自由交流,青年科技工作者向老专家们请教职业规划与科普经验,现场气氛活跃融洽。轻松愉快地交流强化了地质领域工作者的情感共鸣,展现出地质队伍的“家文化”,增强了科技工作者的归属感。
随后,嘉宾们共同走进展示区,了解两所“十四五”期间重点项目取得的丰硕成果,浏览天竺地面沉降监测站饱含历史感的老照片,参观地面沉降展览馆,抚今追昔,追忆往昔参与地质工作的美好时光。
科普惠民篇:共筑未来·全民参与
为进一步展现地质科普的鲜活场景,并为地质领域从业者搭建跨代交流、互学互鉴的良好平台,一场以“代际共话‘格物致知’”为主题的圆桌对话活动,值此两所七十周年庆典之际应需而生。
活动中,两所“老中青”代表7位地质人围桌而坐,以地质科普传播为核心,围绕地质领域的多元议题展开多维探讨,结合自身从业经历与行业观察,分享了各自眼中地质工作的“探索”意义与“求知”价值,让不同代际的地质智慧在此交融。
他们分享了七十年地质工作服务首都发展的经验,碰撞出具有不同年代特色的火花与灵感。从前辈深耕地质科学领域过程中的攻坚克难之路,到中青年科学家面对“数据爆炸”和“技术快速迭代”的双重挑战时的应对之策,再到年轻人对于传承与创新的思考……七十载漫漫长路,变的是技术,不变的是初心。地质工作者身上赓续传统精髓的笃定,拥抱新兴科技的热忱,助推地质科学前沿技术与传统方法的融合创新,无一不彰显着他们内心对地质工作的深切热爱。在这个“老中青”三代地质人难得的欢聚时刻,7位地质工作者仿若七十载漫漫长路的缩影,彰显了地质工作以科技为指引,以强国为目标,不断推动地质科技创新成果,为服务首都城市建设提供富有科技内核的地质力量。
适逢“全国科普月”期间,“让科学走下神坛,走进大众视野”的科普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但如何避免让科普陷入简单的“知识灌输”,帮助公众真正理解具有专业性的地质知识,是一个需要长期关注并解决的问题。在场的三代地质工作者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倡导在科普工作中关注受众多层次、多角度的不同需求,在形式上增强互动性,将“格物致知”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随后,著名地质科普作家马志飞以《我为石头立小传 传播地质好声音》为题进行了科普讲座。他以自身科普创作经历为主线,围绕地质科普“为何做?谁来讲?给谁听?讲什么?”及新时代科普创作AI应用等方面,开展了生动的讲解和案例分享,为如何做好具有竞争力的地质科普作品提供可借鉴的宝贵经验与珍贵灵感。
自然资源演讲比赛获奖者、科普讲师刘光泓以《绝版地质档案——解码15.6亿年前的黎明》为题带来了精彩演讲,她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辅以具有良好视觉效果的漫画与短视频娓娓道来,为现场观众带来一场穿越时空的地质对话,树立了在科普工作中发掘兴趣热点、启迪创新思维的标杆。
专业性学术讲座与互动性科普交流令现场观众受益匪浅。此外,全国科普月期间,两所也相继开展了一系列延伸活动,如实验室开放日、科普惠民、科普助农等,积极推进基层科普联动工作,提升科学传播的广度与深度。
第七届“地质与人”天竺论坛暨全国科普月地质科普专题活动的召开,充分深化了天竺论坛作为地学交流标杆平台的示范效应,打造“地质+科普”特色IP,助力“科技馆之城”等首都科普阵地建设,不仅为地质领域专家学者、科普工作者搭建了深度交流的平台,更以生动多元的科普形式打破专业壁垒,让地质科学知识走进大众视野,为市地环所、市工程所成立七十周年献礼,也为推动我国地质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凝聚行业力量、注入时代动能。
本届“地质与人”天竺论坛由北京地质学会主办,北京市地质环境监测所、北京市工程地质研究所承办,《城市地质》杂志、中国地质学会城市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地热能专业委员会、北京科学教育馆协会、北京科技报社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