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重在预防和早期干预
  • 来源:中国科普网
  • 作者:项铮
  • 2025-09-22 12:01

科普时报记者 项铮

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日,每年这个宣传日都在提醒我们关注日益增长的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相关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已近千万,占全球的25%—30%。

阿尔茨海默病该如何预防、治疗,近几年在药物研发上有什么进展?日前,记者采访了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徐运教授。

重在预防和早期干预 

徐运教授告诉记者,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与年龄高度相关的退行性病变,年龄越大,发生风险就越高。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患者早期以记忆力障碍为主,生活难以自理,随着病情的进展,记忆力持续下降,甚至出现精神行为异常,不仅影响患者健康,也为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痛苦和负担。

“AD患者一般是60岁-65岁以上的人群才逐渐出现,80岁以上的老年人患AD的概率就非常高了。”徐运介绍,除了年龄因素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疾病也是AD的高危因素。

徐运教授带领的南京鼓楼医院神经内科团队有国家高级认知诊疗中心、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江苏省神经内科质控中心的牌子,除了为江苏全省认知方面的诊疗兜底,同时还负责全省神经内科诊疗的质量控制。徐运教授常年和各类与神经相关的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老年疾病打交道。

“阿尔茨海默病重在预防和干预,要尽量减缓疾病进展。”为了摸清江苏省老年人的患病情况,2024年徐运教授带领的团队启动了江苏65周岁以上人群的脑健康认知筛查,筛查结果显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即介于正常和痴呆之间的人群约有58%,痴呆的人群约为17%,此次筛查有226万老年人参与。

两个病理特征确诊阿尔茨海默病

“AD症患者有两个病理特征,一是脑内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二是神经元内Tau过度磷酸化。”徐运介绍,如果患者记忆力进行性衰退,不认识自己的亲人,脑内能看到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就可以确认为阿尔茨海默症。

“阿尔茨海默病是连续性疾病谱,患者感觉到自己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情绪异常、性格改变时可能就出现了。”徐运强调,老人的情绪、性格改变,记忆力衰退之后,要立即到医院就诊,检查下是否有心理精神认知方面的异常,是否属于阿尔茨海默病,以便早期干预,延缓疾病进展,提升生活质量。对于患者来讲,自我感觉有记忆力减退,可以做阿尔茨海默病量表,也可以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如果检查结果发现海马有一侧萎缩,就诊断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药物研发进展

目前,临床上治疗阿尔茨海默采用神经递质调控类、氨基酸、单抗类药物。对于正常和痴呆之间MCI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目前临床上没有有效的药物,临床上也采用这些药物治疗。  “AD是由于脑内艾塔β-淀粉样蛋白(Aβ)的沉积造成,解决沉积问题可能是治疗阿尔茨海默的‘钥匙’”,徐运介绍,目前国际上针对脑内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的物研发比较多,有一种比较有希望能去除脑内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的单抗类药物,目前处于研发状态中,还没有上市。另外,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危险因素比较多,哪些因素是触发患病的关键因素,为什么会沉积,这些都处于未知状态。所以药物研发只是对表象的干预。

徐运及其团队也在药库里筛选新的药物,“如果阿尔茨海默病的某个发病机制能对上作用于这个机制的药物,那我们就可以应用原本治疗其他疾病的药物来尝试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观察治疗效果。”

“疾病初中期的时候,50%-70%的卒中病人也会有认知功能障碍。目前临床认为卒中的后遗症除了运动感觉障碍以外,同时伴有认知障碍,所以我们尝试使用临床上治疗卒中的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AD患者。”徐运介绍,“目前在动物身上做试验,发现它对改善认知有较好的效果。”这一研究成果,今年发表在知名学术杂志《Alzheimer's Research&Therapy》上。

“从动物试验到人体临床试验还有很远的路,我也期待能够进行大型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如果进一步证明它确实对人有效,就会转化为临床用药。”徐运表示。

编辑:吴桐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