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粒皆思念!西南大学科学大师剧《袁隆平》致敬永不散场
  • 来源:中国科协之声微信公众号
  • 作者:
  • 2025-09-23 15:35

2025年9月23日是第8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今年的主题是“庆农业丰收 享美好生活”。

今日,中国科协之声特邀西南大学带来“科学大师宣传工程”入选剧目《袁隆平》。谨以此剧,致敬让中国人端稳饭碗的科学家,致敬每一位为丰收奉献的耕耘者。

当舞台上的“袁隆平”的深情独白响彻西南大学光大礼堂,台下近千名师生掌声雷动。

西南大学倾力打造的大型原创话剧《袁隆平》是由师生共同创排的作品,以“师生演校友、学弟演学长”的方式,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传奇人生搬上舞台,成为科学大师宣传工程中又一传承科学家精神的生动注脚。

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

袁隆平(1930.9.7-2021.5.22)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著名农业科学家,我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与西南大学

1949年他考入西南农学院(西南大学前身之一),在这里奠定了农学研究的基础,开启了“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毕生追求。西南大学将话剧创排作为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载体,通过深入挖掘校史资源中袁隆平的求学轨迹与精神遗产,让青年学子在艺术实践中感悟“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此外,袁隆平院士于2016年在西南大学设立了“袁隆平奖学金”。

匠心打造原创话剧《袁隆平》

“每一个细节都要经得起历史检验。”这是话剧创作的共同准则。为真实再现袁隆平院士的人生历程,话剧创作组历时半年,查阅校史档案、研读院士自传,收集整理百万字素材,历经六轮剧本打磨,最终以11幕剧情串联起从青年立志到科研突破的关键瞬间。

全剧围绕杂交水稻的研究,讲述了他历经“发现天然杂交稻”“寻找雄性不育株”“遭遇学术质疑”“草丰谷欠”等重重考验,最终在国家支持与团队协作下实现不育系(雄蕊无法产生花粉)、保持系(维持不育特性)和恢复系(使杂交后代恢复育性)三系配套,使中国成为世界首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国家的故事。

演职人员

袁隆平:李承桓

老年袁隆平:陈星霖

邓则:张思婕

老丁:李飞阳

周教授/管相桓: 张珂

吴明珠/护士/秘书等:徐宾婕

杨其祐/赵局长等 :曹另开

苏主任:陈黎

李华江:崔瑾翰

尹孝坤:言语奇

秀琴/秘书等: 冯雨彤

林巧稚/母亲等: 江雨薇

父亲/教授等:刘天浩

学生:李恬阳/方青霞/柳勖/黄禹桐

冯依帆/贾少然/陈思琦

特邀演出:王一燃/李恬阳

最令人动容的是“一家人永远不分开”的剧情:当试验秧苗被毁坏,袁隆平和学生奋力抢救出三钵不育株的历程,袁隆平妻子邓则和学生的不离不弃,这一幕既还原了科研路上的艰辛,更凸显了“奉献”与“协同”的力量。正如袁隆平院士生前工作助理辛业芸观演后所言:“剧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似曾相识,那种对科研的执着、对生活的热爱,正是袁老师最真实的模样。”

在演员遴选上,剧组坚持“师生共演”原则,从千余名报名者中通过三轮面试选拔出40余名师生。2024级硕士研究生李承桓饰演青年袁隆平,为贴近角色,他不仅反复观看袁隆平纪录片模仿神态,更主动走进试验田体验农耕,“当脚下沾满泥土,才真正理解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分量。”这种沉浸式体验让角色塑造愈发鲜活。

排练过程中,全体成员展现出令人敬佩的敬业精神与专业态度。为还原1964年发现雄性不育株的场景,用300余株仿真稻穗搭建稻田舞台;音乐组将《红莓花儿开》等时代旋律融入配乐,既保留历史质感,又增强青年共鸣。从剧本围读(坐排)到初排,演员们日均投入排练长达9小时,力求精益求精。正如导演所言:“我们不仅在排演一部话剧,更是在传递一种精神——袁隆平院士用一生证明,梦想的种子只要扎根大地,就会结出丰硕果实。”

精彩对白

从实验室到舞台,从校史到教材,话剧《袁隆平》的创排与展演,是科学大师宣传工程在新时代的生动实践。它不仅让青年学子读懂了一位科学家的精神密码,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科技报国”的种子。

当看到袁学长在质疑声中坚持研究,我突然明白,科研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特别是袁学长赠予我们的知识、汗水、灵感、机遇八字箴言,不断激励我们青年学子在科研道路上勇毅前行。

——西南大学学生王雨桐

有幸成为西南大学原创话剧《袁隆平》第一场的观众!这部剧讲述了袁爷爷的一生。第一部分在西南大学农学院求学的日子基调是轻松自然的,大学时期的袁爷爷爱好是自由,特长是散漫,在这里也呈现得很鲜明。到了毕业,袁爷爷接受分配到了湘西当教师,在研究杂交水稻的同时通过好友介绍结识了他的真爱邓则女士,也让我们第一次了解到袁爷爷的感情经历。之后比较大的篇幅都是在讲述袁爷爷研究杂交水稻时遇到的坎坷和困难,但也有很多坚定支持的力量一直陪伴着他,最后大屏幕列举出杂交水稻成果的时候真的特别振奋人心。导演谢幕时也提到“我相信袁爷爷他今天就在这里。”总的来说真的是一部很精彩的话剧!很值得一看!西大同学们的演绎也十分自然生动,台词也特别清楚,没有任何出戏的地方,真的太厉害了!

——西南大学学生翟子晴

观看话剧,袁老的“禾下乘凉梦”从未如此真切。舞台之上,您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用一生的躬身耕耘,换得仓廪充实、稻穗垂首,如亿万人民感念的鞠躬。这碗饭香,就是时代对您最永恒的礼赞!

——西南大学学生潘昱竹

演员定妆照

西南大学原创话剧《袁隆平》,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次精神的接力。愿你我都能如他所愿:

做一粒好种子,

扎根大地、仰望星空,

在新时代的田野上,

继续书写“禾下乘凉”的中国梦。

科学大师宣传工程

自2012年以来,中国科协联合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共青团中央、中国文联等部门共同实施科学大师宣传工程,支持高校师生创排科学家主题舞台剧,用“师生演校友、师弟演学长”的方式开展“共和国的脊梁”文艺展演,广泛宣传以报效祖国为最高荣耀、在创造一流科技业绩中书写人生辉煌的科学大师,展示共和国脊梁的光辉业绩、崇高精神,助力广大科技工作者矢志奋进科技强国建设。

截至目前,工程已支持清华大学等25所高校以邓稼先等科学大师为主题创排演出28部科学家主题精品舞台剧,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动员10余个专业院团以市场化机制排演科学大师剧,累计演出超千场,吸引百万青少年现场观看,线上覆盖过亿人次,在科技、教育、文艺各界产生广泛影响,深受广大青年和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成为新时期加强青年思政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宣传工程的示范带动下,中国科协连续三年征集发布“科学家故事舞台剧推广行动”名单,400余部作品入选。2025年举办首届“推广行动”全国汇演,“量大面广”的小微剧目产出效应逐渐形成,“一院一团一剧”的众创生态初步呈现。

“禾下梦・青年行”巡演计划

让种子撒向更广阔大地。西南大学将以此为契机,打造系列具有西南大学辨识度的科学家故事舞台剧,启动“禾下梦・青年行”巡演计划,西南大学科协联合党委宣传部等多部门积极推动舞台剧在全国科普月、开学季等节点,在高校、中小学、剧场、社区等开展校内外展演,激励广大青少年和社会公众传承弘扬科学家精神,积极支持和投身科技创新。

西南大学

西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农业农村部、重庆市共建的重点综合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学校现有重庆北碚、重庆荣昌两个办学校区,占地8200余亩,校舍面积199万平方米,绿地率达40%,是闻名遐迩的花园式学校、教育部表彰的文明校园。

编辑:毛梦囡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