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时报记者 项铮
“失眠和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癌症都密切相关,长期失眠也会增加痴呆的风险。65岁以上老年人应睡够5-6小时,成年人则要睡够7-8小时。”在9月21日召开的“2025年中国睡眠医学发展论坛”上, 与会专家表示,健康睡眠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并指出了睡眠的六个维度。
长期睡眠不足的危害
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中显示,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睡眠困扰率为48.5%,主要症状表现为入睡困难、夜间易醒、早醒等。
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林教授认为,睡眠和各种各样的躯体疾病有关,睡眠和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癌症密切相关。我国对睡眠医学、睡眠科学、睡眠健康越来越重视。
“65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天要睡够5—6小时,成年人要睡够7—8小时,高中生要睡够8小时、初中生要睡够9小时、小学生要睡够10小时,”陆林表示,“现在很多人都达不到上述标准,长此以往,可能会有睡眠障碍和其他疾病。”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系主任黄志力认为,目前睡眠障碍发生率居高不下,主要原因是社会竞争加剧、工作压力大,另外信息化社会带来的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比如每天晚上睡觉之前看手机,睡眠前高度兴奋、焦虑等,进而可能影响睡眠质量。
“另外,心理、生理原因,还有患内分泌失调、焦虑症、阿尔兹海默病也大多有睡眠障碍,很多药物的联合应用也会造成失眠,”黄志力介绍,造成失眠的原因、危险因素很多,导致目前失眠发生率很高,甚至失眠的慢性化、长期化占了很高的比例。
睡眠障碍的界限
有些人觉得睡眠障碍不是事,有的人觉得失眠是非常严重的疾病,睡眠障碍的界限是什么,什么样的情况下应该去看病或者服药?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岳伟华教授介绍,如果睡眠的时长为6-8小时,不打鼾,白天感觉比较有精神,就是好睡眠。如果入睡困难,超过3小时躺在床上睡不着觉,睡眠之后经常觉醒2个小时以上,白天嗜睡,记忆功能下降、焦虑、抑郁等,可以到专科医院筛查。
“即使有这些症状,我们也要通过一系列的检查以确诊。”岳伟华介绍,如果诊断为睡眠障碍,要进行适当的心理调节,有些病人可能通过放松、冥想等等方法得到显著的改善。如果长期失眠症状超过3个月、每个星期超过3次,可能需要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药物治疗新趋势
“很多患者会担心,吃治疗失眠的药会不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会不会成瘾。”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精神内科主任王玉平介绍,传统的安眠药半衰期比较长,服药后对日间功能有一点影响。另外,有些传统的安眠药属于国家二类管控药物,一部分人觉得有依赖倾向,有被滥用的风险。
“随着睡眠现代科学和睡眠医学快速发展,现在失眠患者不需要谈药色变。”黄志力教授介绍,现在临床上已经有新机制的药物,比如通过抑制食欲素受体,精准调控睡眠和觉醒中心,这样就能够避免传统失眠药物的副作用。临床医学界发现,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达利雷生半衰期在8小时左右,符合睡眠生理节律。这些都标志着睡眠症药物治疗已经迈进了精准治疗新时代。
“我们要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健康素养,特别是睡眠健康的素养,包括合理使用药物。” 陆林院士表示,“作为一个致力于精神卫生和睡眠医学研究30多年的医生和科研人员,我们尤其要把科学的睡眠健康知识传播给社会、传播给患者,让患者科学地调整自己的睡眠,合理地使用药物,合理地能够理解睡眠医学领域的进展。”
优质睡眠的六个维度
什么样的睡眠才是优质睡眠?怎么实现优质睡眠的目标?
在论坛上,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王赞提出了优质睡眠的六个维度。
一是要有合理的睡眠时间,6小时—8小时对于成人刚刚好,不提倡睡眠时间过长,睡眠时间过长反而会增加心血管、糖尿病的发病率。
二是要有好的睡眠效率,不建议不睡的时候在床上,因为会增加你卧床的时间,会降低
睡眠的效率。
三是要有规律地睡眠,要有合理的睡眠时间;四是要有合适的睡眠时间,比如有的人是后半夜2点睡,但是第二天可能9、10点醒,可能问题也不大,但是如果让他7、8点就上班,就会影响到日间功能。还有一些老年人可能晚上6、7点就睡了,到半夜2、3点已经是达到了睡眠时长,但是他可能看别人都睡,也会觉得有失眠的问题。
五是要有合理的睡眠质量,我们白天要尽量地进行合理的活动,白天不要用太兴奋的药物;六是白天要有足够的觉醒,白天要有充分的活动,保证有足够的警觉,晚上才会睡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