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时报记者胡利娟
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今年的主题为“早防早治,守护认知”,旨在强调认知健康对个人与家庭的重要意义。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记忆障碍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王华丽教授在“灵曦行动——2025 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月科普患教公益行动”(以下简称“公益行动”)启动会上指出,许多人对该病早期症状认知不足,误将老人记忆力减退归为正常衰老,无法分辨生理性衰老与病理性遗忘,导致治疗时机延误。
阿尔茨海默病是起病隐匿、进行性发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特征为认知障碍、精神行为异常和社会生活功能减退,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2021年,我国现存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痴呆症患者超1699万例。
面对这一挑战,2024年底,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应对老年期痴呆国家行动计划(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老年期痴呆患病率增速得到有效控制,痴呆预防、筛查、诊疗、康复、照护综合连续防控体系基本建立。
王华丽教授呼吁全社会关注并了解该病:“除了9月阿尔茨海默病月支持相关工作之外,国内协会和组织需持续发力,在便民场所提供防治方法与疾病信息,响应国家计划,守护患者认知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阿尔茨海默病并非只有认知症状,还会伴发精神行为症状(BPSD),常见的表现有抑郁、焦虑、易怒、行为异常、攻击性等。这类症状会降低患者与环境的互动能力,加速社会功能丧失。因此,诊疗中除改善认知功能,还需早期识别并干预精神行为症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王华丽教授解释,BPSD指患者持续出现的知觉紊乱、思维异常、心境失调及行为异常等症状,贯穿疾病全程且随病情变化。疾病早期,若患者“因小事易怒、性格大变”,家属须及时带其就医,避免病情恶化。除家属支持,社区和医疗机构的作用同样关键。建立完善的BPSD监测机制,可帮助患者及家属及时发现问题并获得针对性干预;医护人员需加强健康宣教,普及阿尔茨海默病BPSD的知识与应对策略。唯有多方协作,构建从家庭到社会的全方位支持网络,才能满足患者需求、延缓病情、提升照护水平。
本次公益行动由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主办,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记忆障碍诊疗与研究中心提供技术支持、灵北中国提供公益支持,旨在提升公众对该病早期筛查与干预的认知,为患者及照护者提供专业康复支持,将“守护认知”理念融入疾病全程管理。现场还设有互动环节,王华丽教授从早期识别、进展干预到长期照护解析管理要点,结合病例介绍认知干预技术,演示BPSD的识别与应对,推动科学干预技术普及,为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