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时报记者 史诗 通讯员 喻越 段雯潇 闫明君
秋分时节,稻香弥漫。9月23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华中农业大学附属学校(以下简称“华农附校”)围绕“迎丰收 庆丰收 悟丰收”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传承优秀农耕文化,厚植“三农”情怀。
9月23日,华农附校特邀农业农村部“中国农民丰收节”专家、中国农学会农业文化遗产分会理事、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朱冠楠教授,为附校学生带来“感恩丰收,传承文明——走近中国农民丰收节”专题讲座。803班学生全程积极互动,现场反响热烈,在秋分时节播下知农爱农的种子。
朱冠楠以各族各地的丰收节传统切入,用生动的影像资料展示了我国南北方在丰收时节的不同图景:东北平原的稻浪翻滚、江南水乡的鱼虾满仓、西北戈壁的瓜果飘香,瞬间将学生们带入“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丰收氛围中。
“教授,农业文化遗产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呀?”“现在都用高科技种地了,传统农耕还有意义吗?”面对同学们的提问,朱教授结合良渚古城遗址的稻作文化、陕西的古梯田等案例,耐心解答:“传统农耕里藏着‘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比如秸秆还田、轮作休耕,这些智慧至今还在滋养现代农业;而丰收节不仅是庆祝丰收,更是提醒我们要珍惜粮食、尊重农民。”803班的同学还纷纷分享了自己参与“光盘行动”“阳台种菜”的经历,现场掌声不断。
为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探索兴趣,华中农业大学大学科技园总工程师、中国养蜂业经济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武汉科学家科普报告团专家张新军教授做了主题为《神奇的蜜蜂王国探秘》的科普讲座。
讲座中,张教授围绕蜜蜂的起源与进化、生物学与趣味学、生存竞争及生态保护等内容展开。他结合生动的 PPT 演示,从地球46亿年生命史切入,介绍蜜蜂1.35亿年的演化历程,讲述蜜蜂与开花植物相互依存的进化关系;通过展示蜜蜂的身体结构、蜂群“三型蜂”分工,揭秘蜜蜂“5只眼睛”“舞蹈语言”等趣味知识,还分享了黑熊、马蜂等蜜蜂天敌的生存竞争故事,以及蜂群消失的原因与保护措施。
讲座最后,华中农业大学附属学校林宏伟书记为张教授颁发了“耕读学堂公益科普讲座”荣誉证书。
与此同时,华中农业大学附属学校402班迎来了一堂特殊的实践课。华中农业大学植科院姜怡慧老师以“一朵棉花的奇迹”为主题,通过图文并茂的讲解,向同学们揭示了从棉籽到纺织品的生命历程,重点科普了转基因抗虫棉等我国农业科技突破成果。
讲座结束后,师生们一同走进棉花科研基地参观学习。在姜老师指导下,同学们分组进行棉花认知、成熟度判断等观察活动,并亲手采摘雪白的棉桃。
“原来棉花的苞叶会随着成熟变色。”田间不时传来惊叹声。“弯腰采棉一会儿就腰酸背痛,更能体会农民伯伯的辛劳。”学生李沐晨擦拭着额头的汗水感慨道。
华农附校德育主任喻越表示:“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是新时代育人的重要路径。这种沉浸式教学既能让学生收获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知农爱农’的情怀担当。”
据悉,华农附校以“耕读”为特色,一直注重将农耕文化教育融入校园生活,近五年来已累计开展“耕读课程”近400期。此次丰收节主题教育活动,是学校耕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附属学校林宏伟书记表示,此次丰收节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们走出课本,真切感受到了农业文明的厚重与丰收的意义。(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