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海关总署科技发展司落实《科普法》对于加强边疆地区科普工作要求,指导广州海关与乌鲁木齐海关开展“云端国门科普课堂”活动,以线上联动打破地域限制,探索“参观+实验+互动”的科普创新模式,以“科普实验盒”为连接,为广东佛山与新疆塔城两地学生搭建起跨越五千公里的科普平台。
“同学们,你们看这些都是外来生物,其中这只巨型甲虫叫战神硕犀金龟,名字是不是很有趣?其种名源于古罗马神话战神马尔斯,像威风凛凛的斗士一样,主要分布于亚马逊流域的哥伦比亚、秘鲁、巴西等国家……”在广州海关所属佛山海关的科普教育基地内,讲解员吕文刚正对着视频摄像头,向屏幕另一端新疆塔城的学生们热情讲解。学生们通过连线“云端走进”国门生物安全检测实验室,观看体视显微镜下清晰呈现的天牛、蜘蛛、蜈蚣等形态特征。当体视显微镜将天牛的触角纹路、蜘蛛的绒毛细节、蜈蚣的足肢结构清晰呈现在屏幕上时,不少同学忍不住发出惊叹。“那你们平时是怎么抓虫子的?怎么知道它是害虫还是益虫?”直播过程中,塔城第二小学莉瑞卡·巴力根同学主动提问。
吕文刚随即带领大家聚焦荧光定量PCR仪,现场演示病原菌检测流程:“大家看,海关工作人员通过提取小片段基因,并进行千倍万倍复制,大量的产物就能发射信号,通过荧光或者电泳检测信号的强弱,就可以知道它是什么生物啦。”
演示过程中,吕文刚还不时与两地学生互动,邀请大家猜测检测结果,解答同学们提出的“所有的虫子都要通过这种检测吗?”“检测一次需要等多久?”等问题,让同学们在互动中深入了解海关科技力量。
在基地标本馆,一排排海关截获的外来有害生物标本整齐陈列,从破坏力强的蚂蚁,到啃食水果的实蝇,每一件标本旁都标注着截获时间、来源地和危害说明。随着讲解员的介绍,两地学生深入了解了这些害虫可能会怎样随国际贸易传入、对本地生态环境产生危害,以及海关关员如何织牢国门生物安全防护网,加强把关拦截,直观感受到科技在守护国门安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此外,广州海关原创设计的“科普实验盒”也成为众多学生关注的焦点。打开科普实验盒,里面整齐摆放着经过安全处理的昆虫标本、标本固定针、展翅板、标签纸等制作工具,还有一本图文并茂的《隐藏技能发现指南》。
“首先,我们先轻轻取出昆虫标本,用镊子调整它的足肢和翅膀姿态,让它保持自然的状态,然后用固定针将其固定在展翅板上……”海关工作人员何淑明一步步演示标本制作全过程,同时耐心指导两地学生动手操作。
遇到两地学生提出“标本翅膀展不开”“标签信息该怎么写”等问题,何淑明逐一细致解答,鼓励大家发挥创造力解锁“科普实验盒”的隐藏创意功能。佛山灯湖小学黄铭洋同学表示:“原来制作昆虫标本有这么多讲究,刚才我用镊子夹虫子的时候,看到了它的尖尖的嘴巴和细长的触角,这种害虫就是靠这尖尖的嘴巴咬坏树木的,海关的叔叔阿姨截获这些有害昆虫,就是为了防止它们破坏我们的环境,以后我也要当国门安全的‘小小宣传员’!”
“海关云端科普课堂打破了地域限制,让天南地北的孩子连接在一起,同步感受前沿科学的魅力,进一步提升国门生物安全意识。”塔城第二小学校长刘丽云说。
据了解,此次“云端国门科普课堂”并非两地海关的首次合作。今年6月,广州海关与乌鲁木齐海关就联合开展了“科学教育天山行”科普活动,组织海关科技人员走进塔城校园,开展实地科普讲座和实验指导。而此次云端活动,进一步创新了科普形式,通过线上线下科普互动的新模式,实现科普资源精准投放,让更多学生受益。
接下来,广州海关将进一步落实广东、新疆两地关于“推动教育援疆、文化润疆走深走实”的合作共识,持续深化“云端+实地”科普协作新模式,把岭南先进科普资源与边疆地域特色相结合,帮助更多青少年在心中筑牢国门安全防线,促进青少年科学素质互促共进。(李勇、邹淑敏、郑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