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时报讯(张鸿斌)为扎实推进地下水监测技术推广与饮水安全领域专业知识传播,有效提升从业人员与青年科研力量对水资源保护体系的系统性认知,9月28日,作为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地下水科学教育馆,北京市地质环境监测所(以下简称“北京市地环所”)举办了产学研一体化主题科普活动。活动邀请首都师范大学相关院系20名学生及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技术人员参加。
自然资源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孙颖,作了地质科学专题科普。他以“大地的五页书”为引,娓娓道来地质奥秘及其与人类文明的紧密联系,引领到访者近距离观摩岩矿标本。透过这些承载地球故事的独特“文字”,他生动铺陈地质学研究图景,详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在地质勘探中的关键作用,使抽象理论在实物的印证下变得清晰可感。参观者凝神聆听,不时俯身细察标本纹理,在互动交流中建立起对地质科学更为具象而专业的认知。
与会人员观摩岩矿标本。北京市地环所供图
北京市地勘院技术质量部副主任、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地热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马静晨以《加强地热能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题带来科普报告。她从地热能资源学科体系切入,系统梳理我国地热开发历程与技术演进脉络,深入剖析全球地热资源分布规律,并精辟阐释不同成因地热资源的开发路径。报告通过国内外典型案例解析,结合我国地热能碳减排潜力预测,构建出地热能与水资源协同保护框架。参会人员围绕地热开发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及尾水处理技术展开深入探讨,现场学术交流气氛热烈。
讲座现场。北京市地环所供图
随后,在北京市地环所专业技术人员的引领下,全体交流人员实地走进水科学实验室检测区。通过专业讲解,大家深入了解了该实验室从建国初期为解决城市供水问题开展基础检测,到建成地下水全指标检测平台的发展历程,对地下水监测、饮水安全评估、污染修复验证等核心职能及新型污染物检测、水质演化模拟等前沿研究方向形成了清晰认知。技术人员深入剖析了水质检测全流程:从收样、前期处理(如过滤、离心、加保护剂等操作)到指标检测,系统阐释了挥发性有机物、重金属、微生物等关键参数的检测原理及相关水质标准,同时生动演示空白、平行、加标等质量控制机制,为参访人员清晰展现了检测工作的严谨科学性及地下水监测的核心作用。
参观水科学实验室检测区。北京市地环所供图
此次活动不仅让参与其中的大学生和行业工作者沉浸式接触地下水监测的前沿技术,更在实践交流中深化了其对水资源保护的专业认知。下一步,北京市地环所将以产学研一体化为起点,持续拓展科普工作的广度与深度,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守护生态环境安全、助力区域地质环境治理与高质量发展贡献坚实力量。
本次活动由北京市地质环境监测所、北京市工程地质研究所主办,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地热能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城市地质专业委员会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