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时报讯(张鸿斌)9月26日,为响应首个全国科普月,切实打通地下水监测与饮水安全知识普及的“最后一公里”,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北京市地质环境监测所(以下简称“北京市地环所”)地下水科学教育馆水科学实验室面向公众开放,主题为“见证每一滴水的清澈”的开放日活动拉开帷幕。
本次活动开始前,北京市地环所在新媒体平台发布了活动细则,开放了免费预约通道,公开招募关注水资源保护、饮水健康的社会公众,旨在揭开水质检测工作的神秘面纱,带领公众零距离体验水质检测的科学魅力。
活动伊始,参加本次开放日活动的市民齐聚地质大厦,由地下水动态研究室主任孙颖作地质知识专题讲解。他介绍了地质科学的概念、地质工作的核心,带领大家参观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等岩矿标本,讲解各类岩石的生成、基本特征、与人类生活的关联及野外识别方法。生动的讲解不仅让市民切实感受到地质研究的趣味性,更有效加深了大家对地球岩石世界的认知与理解。
北京市地环所副所长王蕴平向到访市民简要介绍水科学实验室的概况。从水文一大队成立至今,水科学实验室便一直承担着检测地下水水质、为市民饮水安全保驾护航的重任。水是生命之源,保障水质安全、守护人民健康是北京市地环所的一项神圣职责。希望通过实验室开放日活动,让更多人了解水质检测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共同守护宝贵的水资源。
在实验室专业人员的引导下,市民们身着实验服步入水科学实验室检测区域。其间,技术人员系统介绍了水科学实验室的发展历程、核心职能及主要研究方向,展示了高精度水质检测仪器工作原理,细致演示从水样采集到完成检测的全过程。
活动现场。北京市地环所供图
活动现场。北京市地环所供图
与此同时,实验人员邀请市民参与到pH值的检测实验中,通过比对各类常见饮料实际检测的pH值与预测值的差异,进一步科普了饮料pH值与健康的关联,建议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减少饮料的摄入,并向参与实验的市民赠送了水科学实验室自主研发的科普教具。这一系列专业且贴近生活的现场教学,既让市民直观感受到水质检测工作的严谨环节与科学规范,清晰掌握了水质检测的关键步骤,更通过互动体验深化了对地下水监测技术及日常饮水健康知识的认知与理解。
在互动交流环节,面对市民代表提出的“日常如何初步判断饮用水水质?”“家庭取水样检测需注意什么?”“地下水监测数据如何保障饮水安全?”等关切问题,技术人员结合实践,通俗易懂地逐一解答,将复杂专业知识转化为生活化的实用指南。市民在轻松氛围中提升了主动保护水资源的责任意识。
此外,部分市民通过预约获得了公益检测(包含一般形状、毒理学指标,消毒副产物指标,微量金属等指标共计39项)水样品的资格,带来了自取的水样,在现场登记检测委托单,希望确保水质安全达标,及时获取专业的解读和改善建议。
水样检测结果出来后,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会通过电话的方式及时通知市民,告知检测报告已完成,并确认依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对其进行“诊断”。
活动结束时,大家意犹未尽,纷纷表示此次开放日活动不仅满足了好奇心、增长了知识,更消除了疑虑、增强了对日常生活用水安全的信心。
此次水科学实验室开放日活动是北京市地环所履行社会服务的生动写照,成功搭建起公众与水质检测科学互动的桥梁。活动不仅充分展示了水科学实验室强大的技术实力与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更有效传播了水科学知识,让珍惜水资源、保护水环境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